国藩有时会双腿盘起,坐在地上,看蚂蚁搬家,看各式各样昆虫飞来飞去,疏影淡月,清风拂面。如果刚刚下过雨,在竹园中,还可以看到竹叶尖上,有水滴长久而迟疑地挂着,最终慢慢落下……
切,都是“天理”在运行。这个时候,曾国藩会觉得只有老子
智慧才是这个世界
至理,也只有《易》才觉察到这个世界
些道理之外
空白。《易》说:“日中则昃(太阳偏西),月盈则亏,天有孤虚(指日辰不全),地阙(缺)东南,未有常全不缺者。”真是说得好啊!天地都不那
完美,更何况人呢!这些话让曾国藩茅塞顿开。在《道德经》
扉页,曾国藩信手写下
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这大约能表明他对于老子思想
认识吧。人
生命看起来似乎坚强无比,但他们
死,又显得那
柔弱;而自然界
草木呢,看起来柔弱无比,但它们同样也是生命,
岁
枯荣。众生平等,有生有死,它们都有着自己
世界,“
花
世界,
叶
菩提”,也是说
如此吧。佛学和理学,在骨子里面,仿佛总有
根看不见
线牵着……那
段时间,因为读《易》颇有心得,曾国藩撰写
不少对联,以明心志,比如:“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
情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
傲字致败”,等等。从这些古代智者
书中,曾国藩分明感到有
种旷达幽远之气迂回,仿佛随时可以喷发出来。
个人内心
拓展,
确是需要积蓄力量
。
除读书写信之外,闲暇之余,曾国藩还提笔信手写
些札记。乱世之中,察人,可能算是最重要
学问吧。人生
世,必然要与各式各样
人打交道,学会判别各种各样
人,尤其是领兵打仗,为官
任,识人,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这方面,曾国藩是有不少心得
。在白杨坪时,曾国藩把自己察人
经验,作
些整理。在曾国藩看来,如果万事万物都有
个理
话,那
,人
相貌和气质,同样也应该有
个“理”,因此,完全可以从人
相貌和气质中,去捉摸和总结
些规律。曾国藩想起那
年在京城第
次见到江忠源
时候,当玉树临风、神采飞扬
江忠源出现在曾国藩面前时,曾国藩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个人日后必名立于天下,但有可能因节烈而死。”没想到,这句完全凭直觉所说
半玩笑
话,却
语成谶。当时为什
自己就脱口这样判断呢?似乎
点来由都没有,真是奇怪得很。想起江忠源
死,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