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对此,曾国藩直束手无策。在剿捻过程中,朝廷也
而再、再而三在对前方情况不明
情况下,对于曾国藩
用兵,屡屡进行干涉。这样
瞎指挥让曾国藩非常不舒服。以曾国藩
想法,对于捻军
围剿,
定得不急不躁,
着急,会容易自乱阵脚,陷入敌人
圈套。以目前
态势,只要稳扎稳打,不给捻军以可乘之机,还是有相当机会
。当然,很重要
点就是,军队和地方
定要联动起来,如果军队和地方能做到整体联动,并保持高度
致性,那
,战事
胜利肯定是迟早
事。
1866年3月25日,曾国藩由徐州启行赴济宁。途中,曾国藩先是在山东邹县孟子老家,朝拜
孟子庙。然后,曾国藩又来到
曲阜,朝拜
孔庙和颜回庙。这是曾国藩第
次在孔、孟
家乡盘桓。在曾国藩
心中,孔子和孟子所处
那个遥远
古代尽管充满兵燹,却依然是
个芳香
年代。在孔庙,曾国藩细细地观看
悬挂在壁板上
各个时代
圣贤图,参观
金丝堂所藏
各种古乐器,也看
乾隆帝当年来孔府祭祀时所赐
几件周朝青铜器:木鼎、亚樽、牺樽等等。对这些礼乐之器,曾经当过礼部侍郎
曾国藩非常熟悉。现在,如此近距离地观察和摩挲,曾国藩心中油然升起
股暖流。曾国藩感到传统
脉相承
联系,传统不只是静静地躺在历史
典籍中,而是无处不在,如空气和水
样,
日日地浸*你,如影随形,如鬼似魅。
在曾国藩心中,孔子和孟子都是不折不扣理想主义者,乱世之中,他们都有
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精神。人,就是要有这种精神
。就孔子和孟子而言,他们之间也是有区别
:孟子可以说是少年哲学,英气逼人,讲进取,讲内圣外王,这实际上是对于人本身
种至高
要求,也体现
中国读书人
理想。这样
要求不仅仅是道德上
,还有作为上
。孟子给中国文化带来
健康与积极
面。至于孔子呢,相对来说,更加温柔敦厚,他
学说更像是
个中年人,平和、敦厚、智慧。孔子重视
是对于个人内心
冶炼,以及个人行为
修正,并将这种冶炼上升到道德和“仁”
范畴。在曾国藩看来,什
是“仁”?“仁”实际上就是种子,是人格中最核心
部位。当
个人能够真正地寻找到自己
本
,明白自己实际只是人类
部分时,他就会摒弃私欲,归于“大
”
。这样
境界,才算是得“仁”
。虽然曾国藩
度热爱孟子和孔子,但此时此刻,他最崇尚
,却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