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尚未进入意识问题。”赫希如是说。在某种意义上,后记忆将过去视为原料或者需要校勘
材料。“后记忆文本中
档案照片势必发生变形:它们被截短,被放大,被投射于其他图像之上;它们被反思,被剥夺语境,或者被安插到新
语境之中;它们被植入新
文本和新
记叙。”其初始状态类似于食材,绝无可能生吃,而必须经过繁复
加工方可食用。
问题在于,后记忆培养基似乎比充当赫希写作材料
事物或现象要宽泛得多。由于20世纪
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播撒下
无数灾难,很大
部分人都或多或少自视为幸存者,作为创伤记忆
受害者或继承者,他们往往不惜以自己
今天作为代价去唤醒这些记忆。事实上,生者世界与死者世界或许正是这样发生联系
:
们住在逝者
房子里,用着他们生前用过
盘子;
们排挤
他们
脆弱现实,代之以自己
设想和期许,擅自对其编辑删减,直至时间将
们自己也扫到那里,变成过去。
在这意义上,
们每
个人,在大限来临之前,都是正在延续
灾难
见证者和参与者:面对易逝
生命,对于过去
依赖、将过去视为黄金储备加以保管
愿望很容易变成偶像崇拜,过去变成共同爱慕
对象,心照不宣
共识。最近
百年
事件未能使人类变得坚韧,却迫使其将过往视为逃难者
行李箱,将最贵重之物珍藏其中。过往
真实价值早已失真,被
们
意识无限放大,变成
们唯
留下
东西。纳博科夫
小说《天赋》中
位主人公画
幅画,“战争或地震中
难民图,幸存者随身带着所有来得及带上
东西,其中
个还抱着
张巨幅肖像画,上面画着某个早已被忘却
族人”,当“有人突然将肖像画抢走时”,周围人立刻群情激奋。在记忆
培养基中,旧世界
事物或事件本身对
们而言变成
奇迹般
幸存者,其存在本身已经弥足珍贵。
兹维坦·托多罗夫[3]曾说,记忆如今已然成为新偶像崇拜,大众顶礼膜拜
对象。年纪越大,
就越觉得,对于记忆
全球性迷恋仅仅是另
崇拜
基础和必要条件,这就是过往崇拜。这里
“过往”是传统意义上
,作为黄金时代
碎片、美好过去
见证。记忆
主体性和选择性允许
们截取任意
历史片段,而它早就与历史毫无瓜葛:对于某人而言,20世纪30年代也许是象征着纯粹与恒定
失落天堂,特别是在被未知
恐惧攫住
年代。较之于人们不愿意面对
未来,已经发生
过去似乎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