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走出帐篷,们抬眼便看见这个反犹主义者——朋友布洛克。
无独有偶,1926年帕斯捷尔纳克在封书信中写道:“周围几乎挤满犹太佬,而且好像就指望着被人画进讽刺漫画或者告上法庭似,真是没有点美感。”
与普鲁斯特本人不同,其作品讲述者并未受到犹太血统或者同性恋倾向困扰,他被作家赋予类似透明玻璃观察者角色,其目光未被世纪暗疾所扭曲,在他看来,被同化犹太人便是其中之,他不知道哪个更难被原谅——是保持异质性呢,还是期待被同化。普鲁斯特认为,这种期待注定是要落空。就在记叙巴勒贝克海滩见闻同页还提到,那些“不被接受者”最主要缺点恰恰在于其绝无可能被掩盖或消除种族性:
当布洛克堂姐妹和叔叔舅舅或者同宗同族男士女士——他们总是形影不离,不容许异族分子混入其中——去娱乐场时,有些人去跳舞,有些人去玩巴卡拉牌,这更像是某种同类者游行,这些人与那些盯着他们看、每年都会见面却从不打招呼人毫无共同之处,(……)即便是普通巴黎商贩及其女儿们——那些漂亮、傲慢、好嘲弄人典型法国女郎们,也不屑于理睬这帮吵吵闹闹、没有教养野丫头们,尽管后者严格遵守旅游地时尚,总是摆出副刚刚捕虾归来或者正准备跳探戈舞样子。至于男人们,虽然身着华丽晚礼服,皮鞋擦得锃亮,但其个性鲜明面孔总会让人联想起艺术家作品,这些艺术家们致力于追求“对材料深刻理解”,像为《福音书》或者《千零夜》做插画样,努力呈现诞生这些故事国度,将圣彼得或者阿里巴巴面孔塑造得跟巴勒贝克最胖赌徒殊无二致。
此处并不能下子搞清楚,究竟是谁“不容许异族分子混入其中”:是没有教养野丫头们呢,还是盛气凌人、高不可攀法国女郎们。当然,这群个世纪以前被霍夫曼[18]称之为“具有东方血统烙印”人,有时确不够风度,有些可笑,但这是他们被迫习惯于苦难,不相信生命意外恩赐结果。完美时代犹太孩子们是头两代接受世俗教育犹太人,这是系列决策结果,其中每个决策都令犹太人越发远离传统屋檐。伴随教育走进生活,是数百个需要从零学起新概念和行为举止、日常习惯,以及他们终于有权享受文化事物。这颇有些类似于今天回顾后苏联时代最初体验:20—25年过去,生活好歹步入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