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遗物、各类文物古迹、博物馆各类展品等等;另
方面是“忆”,即由记忆引发
思绪,对于记忆
回忆与追忆,亦即作家在溯源家族记忆时
心路历程、哲学思辨与文学抒情。
诚然,《记忆记忆》这个译名仍无法完全再现Памятипамяти全部意蕴与美感。这大概是文学翻译绕不开
缺憾,翻译诗歌时尤其如此,而Памятипамяти恰恰是
个诗意表达,本书恰恰是
部诗人之书。
本书作者玛丽亚·斯捷潘诺娃,1972年生于莫斯科,1995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由此完成其母因外祖父阻拦而未能得偿
夙愿),俄罗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已出版诗集十余部,包括《北方
南方人》《双生子》《这里有光》《幸福》《抒情诗,声音》,散文集《不是
》等。其作品被译成英语、伊夫里特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芬兰语、法语等十多种语言,多次荣膺国内外各种文学奖项,包括帕斯捷尔纳克文学奖(2005)、安德烈·别雷文学奖(2005)、东欧最佳青年抒情诗人奖(德国,2006)、俄意国际文学奖项LericiPeaMosca(2011)等等。
关于本书体裁,评论界通常将其定性为哲学纪实散文,而作家本人给出定义则是“романс”。该词对应英文中
“romance”,但比后者更加值得玩味:它比俄语中
“роман”(长篇小说)只多
个发音同“丝”
尾音,由此取缔
长篇小说
虚构成分,而平添
份如丝
诗意与愁绪。该词在汉语中对应两个表达——“浪漫曲”及“罗曼司”,前者专指特定
音乐体裁,后者则指“富于浪漫色彩
恋爱故事或惊险故事”。而在俄语中,所谓“романс”通常指“篇幅不大
音乐诗歌作品,以抒情诗写成,带有音乐伴奏”,这
定义似乎更加贴近作家本意,
如夏洛特·萨洛蒙将自己
画作定性为“轻歌剧”,以突出其与音乐及戏剧
勾连。斯捷潘诺娃在书中盛赞《人生?如戏?》“拥有史诗
架构与气度”,在
看来,《记忆记忆》同样如此。
这是场家族记忆
寻根之旅。
个家族,五代人,
个半世纪,整个欧亚大陆。“从
个地方到另
个地方,从
本档案到另
本档案,从
条街巷到另
条街巷,
路追踪着族人
足迹,怀揣着渺茫
希望,试图回忆起什
。”作家只身探访家族隐城波钦基,像搜寻遗落林间
枚硬币那样搜寻祖先留下
蛛丝马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