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某种更难以捉摸
东西:构成偏见
思想和情感之间
连续性,以及所有人类都有
更广泛
分类思维。在第1章中给出
些基本
定义之后,奥尔波特在第2章就以“预先判断是
种常态”为题,指出这点可能是本书最大
贡献。奥尔波特在其中写道:“人脑必须借助分类……来进行思考。分类
旦形成,这些类别就成
正常预判
基础。
们无法避免这个过程,因为有秩序
生活正系于此。”(见第22页)
对于“们平日
思考、行动及生存所培养
习惯和需要,同时却也是造成偏见
罪魁祸首”这个观念,光是理解起来对
们依然很困难,更不要说在1950年代早期,以当时对人类心智
认识而言。
们必须提醒自己,这是在认知g,m之前、在心理学现有
大量经验基础之前、在
们现在普遍理解人类认知非理性
概念出现之前。而在这些关于人性
真理被揭露之前,奥尔波特就已经意识到
它们;从这点上来说,预见性是他最大
天赋。如果他今天还在世,他应该很容易就能理解他
直系后继者当今所创立
概念——“内隐偏见”,即便至今仍然有
些心理学家无法理解这个概念。
除此之外,《偏见本质》覆盖
范围之广同样值得注意。奥尔波特在1954年写这本书
时候,关于偏见
实证研究基础还很匮乏;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只写
本薄薄
书,集中在几个可以通过直觉和陈词滥调涵盖
主题上。《偏见
本质》包含
们目前在学术期刊上对偏见
思考和论述
各方面:(1)分类和学习;(2)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歧视;(3)真实
和想象
种族和民族差异;(4)群体成员身份所可见标记
作用及其引发
陌生感;(5)语言在产生和维持偏见方面所扮演
角色;(6)反直觉
想法,如对自己所属群体
仇恨;(7)刻板印象
形成和变化;(8)历史、社会文化和即时情境
角色;(9)煽动者、宗教、忠诚和替罪羊
角色;(10)从众
力量;(11)偏见在幼童身上
形成;(12)负罪感与内心冲突;(13)侵略和极端形式
仇恨;(14)偏见与人格其他方面
交织;(15)造就宽容性格
条件;(16)减少偏见
过程,尤其是其中所提出
“接触假说”直到如今仍是研究减少偏见
理论基础。
因为奥尔波特不遗余力地向读者呈现偏见本质,当阅读本书时,
们会屏息凝神,并
解如果要充分理解偏见问题
复杂性,就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