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士兵走以后,不久,
群美国人来
。他们是学者,大骂白俄士兵
胡作非为,当场立誓,要拯救文物。他们
“拯救”方法是,用化学溶剂把壁画粘到纱布上剥下墙壁,带回美国去。
为首是两位美国学者,
要在这里记
下他们
名字:
位是哈佛大学
兰登·华尔纳,
位是宾夕法尼亚博物馆
霍勒斯·杰恩。
兰登·华尔纳带回美国壁画引起轰动,他非常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带够化学溶剂,因此又来
第二次。这次他干脆带来
名化学溶剂
调配专家,眼看就要在里大动手脚。
但是,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这次在遇到极大
麻烦:
事态变得十分棘手,约有几十个村民放下他们工作,从大约十五公里外
地方跑来监视
们
行动……以便有理由对
们进行袭击,或者用武力把
们驱逐出境。
舍和诸宫调。
唐宋之间,还算有些呆滞
华丽;而到
宋代,则走向
种冷漠
贫乏。对此,
很不甘心。宋代,那是
个让中国人拥有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朱熹、陆游、李清照、辛弃疾
时代啊,在敦煌怎
会是这样?
想,这与河西走廊上大大小小
政权纷争有关。在没完没
轮番折腾中,文化之气受阻,边远之地只能消耗荒凉。
到元代,出现
藏传密宗
壁画,题材不再黏着于现实生活,出现
种
们不太习惯
神秘和恐怖。但是笔触精致细密,颇具装饰性,使人想到唐卡。
这是个民族之间互窥互征
时代,蒙古文化和西藏文化在这
带此起彼伏。倒是有
个欧洲旅行家来过之后向外面报告,这里很安定,他就是马可·波罗。
明清时期,已经没有太多
东西可以记住。
结果,他们只是拍些遗迹
照片,什
也无法拿走。化学溶剂更是
滴也没有用。
后来华尔纳在美国读到本书,是他第二次去时从北京
四
当在夜色中这
匆匆回想
遍后,就觉得眼前这个看上去十分寻常
“小山包”,实在是
个奇怪
所在。
它是河西走廊上个博物馆,也是半部中国艺术史,又是几大文明
交会点。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许,深厚正是沉默
原因。
但是,就像世界上其他事情
样,兴旺发达时什
都好说,
到
衰落时期,
些争夺行动便接连而至。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曾经成为白俄士兵滞留地。那些士兵在洞窟里支起
锅灶,生火做饭,黑烟和油污覆盖
大批壁画和雕塑。他们还用木棒蘸着黑漆,在壁画上乱涂乱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