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有个妇女协会来信,要他为
项活动捐款,数字很具体。萧伯纳立即回信,说自己对这项活动
无所知,也不感兴趣,因此不捐。
他回信后暗想,随便她们怎骂吧。没想到过几天收到
她们
感谢信,说她们把他
回信拍卖
,所得款项大大超过
她们当初提出
要求。
“还是被她们卷进去。”他耸
耸肩。
对于直接找上门来各种人员,仆人都理所当然地阻拦
。因此,住宅里才有
份安静。
但是,刚才他却听到,电铃响过,有人进门。很快仆人来报:“那个您同意接见中国人黄先生,来
。”
九三七年七月十日,萧伯纳
寓所。
再过两个多星期,就是萧伯纳八十岁
生日。这些天,预先来祝贺
人很多,他有点烦。
早在十二年前获诺贝尔奖时候,他已经在抱怨,奖来晚
。他觉得自己奋斗最艰难
时候常常找不到帮助,等到自己不想再奋斗,奖却来
。
“已经挣扎到
对岸,你们才抛过来救生圈。”他说。
黄先生就是黄佐临,九二五年到英国留学,先读商科,很快就师从萧伯纳学戏剧,创作
《东西》和《中国茶》,深受萧伯纳赞赏。黄佐临曾经返回中国,两年前又与夫人
起赴英,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莎士比亚,并在伦敦戏剧学馆学导演,今年应该三十出头
吧?这次他急着要见面,对萧伯纳来说有点突然,但他很快猜出
原因。
据他经验,这位学生不会特地赶那
多路来预祝生日。原因应该与大事有关:《泰晤士报》已有报道,三天前,七月七日,日本正式引发
侵华战争。
萧伯纳想,中国、日本打起来,祖国成
战场,回不去
,黄先生可能会向自己提出要求,介绍
份能在英国长期居留
工作。当然,是戏剧工作。
可见,那时他,已觉得“对岸”已到,人生
终点已近。
但是谁想得到呢,从那时开始,又过十二年,还在庆祝生日,没有
点儿要离开世界
样子。他喜欢嘲笑自己,觉得自己偷占生命余额
时间太长,长得连自己都不好意思
。
更可嘲笑是,恰恰是他“偷占生命余额”
漫长阶段,最受人尊重。
今天他,似乎德高望重,社会
每个角落都以打扰他为荣。他尽量推托,但有
些请求却难以拒绝,例如捐款。
他并不吝啬,早已把当时诺贝尔文学奖奖金八万英镑,全数捐给
瑞典
贫困作家。但他太不喜欢有人在捐款
事情上夹带
点儿道德要挟。对此,他想有所表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