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杜克本身并不带弱智光环,哪怕化身为前苏联政委,啰里啰嗦说
如此大
通,伦霍中校
拥重返军营,深藏功与名。
这些美国大兵在银幕上“英雄壮举”令全球观众“肃然起敬”,令热血男儿们“心驰神往”,也令这批影片在不知不觉中俨然成为
美军
征兵广告。
其实美军搭台、好莱坞唱戏早已不是什新闻
,早在近百年前
电影诞生之初,双方就关系密切,只不过当时军方之所以配合剧组,是出于教学目
——影片可以当做军校教材。
正基于此,二战时期美国军方才得以直接参与征兵电影
制作和宣发,弗兰克·卡普拉等导演就曾拍摄过高水准
征兵片,但那和鼓吹越战
鹰派影星约翰·韦恩在60年代拍摄
《绿色贝蕾帽》替美军歌功颂德
样,都属于“非常时期”
昙花
现。
如今意义上“征兵片”是指反思越战
电影偃旗息鼓后,
批着力塑造美军正面形象
高投入商业片,以80年代风靡
时
《壮志凌云》为开端,虽然效果不错,但由于广告特征太明显,也曾遭遇过不少非议。
然而,现在和未来,随着电影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翻新,美国大兵在银幕上
形象越来越高大伟岸,美军
综合实力也得到愈发淋漓尽致
展示,征兵效果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五角大楼开出
赞助额度也急剧上涨。
同时,经验丰富编剧更懂得如何不露痕迹
将广告元素编织在情节中,从而大大降低观众
敏感度,如今
《独立日》就像是未来
《变形金刚》
样,完全具备这些特质,而且按照杜克
设想完成影片,就会发现广告意图远没有《壮志凌云》当年那
露骨。
从商业角度看,剧组与五角大楼合作是
桩只有傻瓜才会拒绝
双赢买卖。
自从越战硝烟散尽,美国从义务兵制改为志愿兵制后,军方每年都需耗费巨资拍摄征兵广告,但再好广告也不如制作精良
商业大片更有煽动性,而且电影与广告相比优势巨大,其公关宣传成分被掩盖、消解在
个完整
故事中,让观众在与角色同患难
感官轰炸和心理历险中,潜移默化
陶醉在其中,同时还避免
对广告
天然抵触心理。
换成杜克角度,他制作
这部“主旋律”战争科幻动作大片,具备智勇双全
主人公、激情澎湃
情节、波澜壮阔
战斗场面等商业特征,产生
积极感召力正与征兵广告所需不谋而合,理所当然能获得军方提供
道具和技术支持,以更低
制作成本换取更高额
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