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及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比重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居民高储蓄
国居民储蓄率很高,20世纪90年代就达到
25%—30%。同期美国
储蓄率仅为6%—7%,欧洲主要国家比如德、法就是9
七国集团”占比从62%下降到37%,而所有其他国家占比几乎没有变化(图7-1)。这背后不仅是中国经济面貌翻天覆地变化,也是发达国家经济结构
巨大变化。面对剧烈调整,出现贸易冲突甚至贸易战,
点也不奇怪。
本章第节分析国内经济结构
失衡问题,这与地方z.府发展经济
模式直接相关,也影响
对外贸易失衡。第二节以中美贸易战为例,讨论中国经济对外国形成
冲击和反弹。在这些大背景下,2020年中央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新发展格局”。第三节分析这
格局所需要
条件和相关改革。
第节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国经济结构失衡
最突出特征是消费不足。在2018年GDP中,居民最终消费占比只有44%,而美国这
比率将近70%,欧盟和日本也在55%左右。(2)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
国总消费(居民消费+z.府消费)占GDP
比重从65%下降到
50%,下降
足足15个百分点,之后逐步反弹到
55%(图7-2)。居民消费占GDP
比重从80年代
54%
直下降到2010年
39%,下降
15个百分点。图中总消费和居民最终消费间
差距就是z.府消费,
直比较稳定,占GDP
11%左右。
图7-2
中国消费占GDP比重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居民消费等于收入减去储蓄,下面这个简单等式更加清楚地说明
这几个变量间
关系:
所以当们观察到消费占GDP
比重下降时,无非就是两种情况:或者GDP中可供老百姓支配
收入份额下降
,或者老百姓把更大
部分收入存
起来,储蓄率上升
。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发生
。在图7-3中可以看到,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
比重从70%下降到
60%,下降
10个百分点,之后逐步反弹回65%。而居民储蓄率则从21世纪初
25%上升
10个百分点,最近几年才有所回落。这
降
升,都与地方z.府推动经济发展
模式密切相关,对宏观经济影响很大。
图7-3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