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非想当皇后。”楚珩说。
崔大人登时喜,白眉还没扬起来,却听他又道——
“谁让他偏是皇帝呢。”
在天下人面前跟皇帝并肩而立、堂堂正正地接受祝福,只有皇后啊。
“心匪石不可转。”
答,而是点礼部尚书名字,命其回去好好拟拟,立大乘境为后该如何行典仪。
满朝哗然。
虽然百官们都有过此种猜测,但真到这时候,还是齐齐炸开锅。
可皇帝并不是在与他们商量,“众卿若想说话,那就议下东海战事和太子三师、三孤人选,否则便不必向朕开口。”
众古板固执臣子当即长跪直谏,但从头跪到尾,直至散朝,皇帝都没有回应,甚至还宣天子影卫在旁看着,免得有人想不开要撞柱,溅得殿血难看,影卫还叫来太医在外候着,晕就抬下去。
……
大臣们谏几番、劝几轮全无作用,愁眉苦脸个月——连长宁大长公主都被他们扰烦,干脆闭门谢客——最后终于都认清这事改不,还是把目光转到太子教导之事上吧。
十月,军中接连传来好消息。
先是犯境朔州北狄十三部大举退兵,缩回内陆草原,甚至北狄在虞疆北部占领地盘,也被大胤靖庆两州军马和朔州铁骑配合拿去半块。
再之后,是东海战事大获全胜,夺回白沙渚以北大胤海域,甚至往外拓土
“朕意已决无可改。”
于这些臣子,偏那人是东君、是大乘境,“佞幸”二字如何与其沾边,不说旁,光是去年敬王谋反、今年东海外战,东君屡屡在关键之时出手,稳多少次战局,骂都想不到点。
最后没办法,好不容易等到东君出宫,打肯定是打不过,这些臣子当即派几个博闻强识老学究做代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好言相劝。
为首大人姓崔,是老臣,虽为人古板但向赤胆忠心,楚珩待他有几分尊重,听他引经据典通话说完,能劝无外乎就是“以子嗣为重”,楚珩便道:“国本已定。大人若有心,不妨为太子教导之事建言献策,也好带回去,和陛下商量二。太子聪慧,也该选几个伴读,早就听说崔大人长孙伶俐端正,颇有令名,届时可带进宫来看看,若是合太子眼缘,也是场造化。”
崔大人闻言叹口气,恳切道:“虽说有太祖皇后之例,大胤皇后不拘内廷,临朝言政、阅武校军无所不可。但依您本事,建功立业、封侯授公并非难事,您明明在外就可以万人之上,为何还非想去当皇后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