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多丘陵,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余家村不到百户,栋栋简陋黄泥房子都建在山腰上,背后是山,面对还是山,河流在山脚潺潺流过,余家村又被夹在两个村庄之间,余家村直不出人才,举人秀才老爷都没出过个,更别提威风八面官老爷,直被其余两个村子欺负得厉害,每逢夏季稻田抢水,少不受气,只敢三更半夜去偷偷刨开邻村村人用作截水小坝头,灌入自家田地。这边有舞竹马乡俗,余家村寒酸到骑竹马讨钱都不乐意进入村子,每次村子里孩子都只能眼巴巴跟在后头,冒着被欺负风险去邻村看热闹。余家村少有不姓余,因为汉子娶媳妇,只能在自己村子里寻觅,美其名曰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像隔壁两个村子,每年都外地人媳妇风风光光嫁入。天生痴呆三伢子爹娘就都姓余,对亲家分别在村头村尾,不过端碗饭边吃边走,都吃不半碗也就串到门,三伢子长得秀气,用土话说就是投胎时候喝多**汤,这辈子没能开窍。他爹娘带孩子去几十里外远近闻名神婆招魂,也没能把魂从阎王爷那里求回来。
不过哪个村子没两个惹人笑话傻子,孩子他爹娘也早都认命,好歹是个带把,以后多花些钱,随便找个女子娶回家,再不济也能继承香火。不过余家村这段时日都在啧啧惊奇,三伢子不知怎就开窍,以前见人就只知道笑,流哈喇子不停,如今竟然干干净净,还知道辈分不差跟村里长辈问好。隔壁相对富裕殷实宋村才有间茅舍村塾,不属族塾宗学,所以对外姓子弟都愿收下。本名余福三伢子就跑去蹲在窗外听先生授课,每天回村子就在地上鬼画符,后来村人才知道那确实是书上字,那位不知有没有功名在身塾师二十年前在村子里落脚,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所授课业也不过是“三百千”这启蒙三板斧,并不稀奇,从未有惊人之语,应该只是个粗通文墨腐儒,何况外乡口音浓重,让入学稚童很不习惯。花甲之年塾师不知怎对三伢子上心,不光是故意在窗外放张小板凳,在闲暇时还有意无意传授这孩子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诸多儒生入门礼仪,既然没有去跟余福爹娘索取贽见礼金,也就更没有让孩子行叩拜入学礼。
宋村村头有株大腹空空仍是翠意森森老槐,老槐傍石临水不知几百年。反正宋家谱牒上溯四百年,宋氏这脉老祖宗仍是不如老槐年长。名背负桃木剑和棉布行囊年轻道士走在弯曲泥路上,站在老槐树下眼望去,豁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