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在不这认为。
相比“经济发展”解释,更有说服力
,可能是所谓
“政治机会”理论。政治机会理论是什
意思?
们以前经常听到
个说法,叫作“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是,“政治机会”理论却说:不对,哪里有反抗
机会,哪里才会有反抗。反抗并不与压迫成正比,而是与反抗
政治机会成正比。为什
?压迫太深
你无力反抗啊。有缝隙
地方青草才能生长,铁板之中无法成长出生命。
放在韩国背景下,尽管自李承晚时代开始,韩国就是威权制度,但这是
个充满缝隙
威权制度。朴正熙
前两次当选,都是通过具有相当竞争性
选举上台
——他在这两次选举中
得票率就很能说明问题:第
次,1963年,是47%,第二次,1967年,是51%,这说明其竞争者有相当
政治空间。1971年议会大选,反对党赢得
44%
选票,同年
总统大选,反对派金大中赢得
45%
选票,这些都显示,韩国当时
政体其实更像是
种混合政体,而不完全是威权政体。
韩国实施完全意义上威权统治,其实只有几年,就是1972年朴正熙实施“维新宪法”之后。那之后,总统选举从直选改成间接选举,朴正熙
得票率就几乎是百分之百
。也是在这个阶段,z.府开始
对公民社会残酷
镇压,包括绑架金大中、给他判死刑,都是这个阶段
事。但是,这样
铁腕统治也就维持
7年,到1979年朴正熙被刺杀后,就大致结束
。1980年光州事件后,z.府又做
很多让步,释放
批政治犯,让大批被开除
大学生重返校园,1985年还放开
国会选举。
所以,韩国m;主运动就是从这些制度缝隙中成长起来
。在校园里,除
维新宪法那几年,学生会基本上可以自治,被选出来
学生会成为抗议活动
组织者。各种以“学习小组”“兴趣小组”面目出现
学生组织也很多。此外,当时
韩国有宗教自由,教会
成长很快,教会后来也成为m;主运动
重要同盟,所以在这几部电影里都能看到牧师
身影。工会、农民协会,也都有
定
生存空间。也就是说,韩国m;主观念
扩散是
点点挤出来
,
厘米
缝隙被挤成十厘米,
米变十米……直到新制度从旧制度中破茧而出。当然,韩国m;主运动也有低潮期,什
时候?恰恰是政治压制最深重
维新宪法时代。因为没有政治机会,就没有政治运动。
可能有人会问,就算是制度缝隙为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