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次来梅县,能不能找到表哥,
自己是毫无把握
。
只有他
个十分简单
通信地址——梅县畲坑镇新化村三堂屋。这样
荒村,连街名和门牌都没有。
从小就听妈妈说,这是很偏远
个村庄。她说她1948年下南洋时,走
半天
路,才从住
村里走到畲坑
墟上。而从畲坑墟到梅县
县城,又还有“好几天
路程”。在
幼年
印象中,要走几天才到得
地方,确是难以想象
遥远。
二
第二天大早,
打听到梅县有不少个体户开
面包车,穿行于县城和畲坑墟之间。但是,从墟上怎
去新化村,就没人晓得
。大家都说,那恐怕是没有车去
,得走路进村。
想起
妈妈
话,得走上半天
路,不免有些担心。但最后还是决定坐这种面包车去畲坑墟,打算到时再看着办吧。
梅县到畲坑墟面包车不少,班次频密,人满即开,每人车费四元人民币。车子开出县城后,沿途可以看到
片片
水田,刚好在收割期间,
家大小都在田里忙着。这
带
风景秀美,到处是小桥流水人家。
大约小时后,到
畲坑
墟上,乘客都下
车。所谓墟,就是镇上居民买卖交易
地方,有卖菜
、卖肉
,还有卖各种农产品和百货
,人来人往,很热闹。那名个体户面包车司机,很会做生意,愿意载
人继续往前走,进新化村,但要多收三十五元人民币。
进新化村路果然不好走。凹凸不平
黄泥路,车子颠得很剧烈。走到
半,引擎过热,司机停在
条小溪边,取水倒进车
水箱。沿途,不少村民用脚踏车,载着他们自己
农产品,到村外
镇上赶墟去。他们对
这个乘面包车进村
海外“番”客,都不免感到好奇,常停下脚来观望
会儿。
黄泥路两旁,尽是稻田。七月初,正是收割季节。田里摆放着束束刚割下
稻穗。有些收割比较早
田里,现在已经有水牛在犁田,甚至在插秧
。新化村里,四面都是高山,稻田就位于中间
盆地。或许正因为这些高山
缘故,村里并非
望无际,而是山峦起伏,确是“柳暗花明又
村”,风景翠绿。在初夏早晨
阳光下,给人
种很古老
感觉。
进村以来,就频频张望,找寻
表哥
三堂屋。约莫走
半小时,司机指着前面右边
堆古老房子对
说:“那就是三堂屋!看到没有,它有三个屋顶,上堂、中堂、下堂,所以叫三堂屋。这村就只有这间屋子有三堂,最大
。”
猛然想起,小时候母亲常跟
描述这间屋子,说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