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在奥本海默身上甚至可能还影响到他
科学事业)。
在本书长达25年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
成千上万份文献记录,它们来自国内外
档案资料和个人收藏。本书还参考
国会图书馆中奥本海默自己留存
大量文件,以及联邦调查局在超过25年
监视活动中积累
数千页记录。很少有公众人物受到过如此严密
监控。通过联邦调查局根据监听录音整理
文字,读者有机会“听到”奥本海默
谈话。然而,这些书面记录也只讲述
个人生活
部分真相,
们还采访
奥本海默
近百名密友、亲人和同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接受采访
许多人已经过世,但是他们讲述
故事让奥本海默
形象跃然纸上,他带领
们进入核时代,又步履维艰地寻找着消除核战争威胁
方法,虽然他没有成功,但是
们
努力还在继续。
奥本海默故事还提醒
们,作为
个民族,美国人
身份和核文化息息相关。正如E.L.多克托罗所说
:“从1945年开始,
们就对核弹心心念念。起初它是
们
武器,后来成
们
外交政策,而现在它影响着
们
经济。40年后,如此强大
力量怎会不变成
们身份
部分?这个为对付敌人制造出
巨人成
们
文化——核弹文化,它有自己
逻辑、信念和愿景。”奥本海默曾是释放核威胁
推手,但后来他致力于遏制核威胁,奋勇地将
们从核弹文化
歧途上引开。他最令人印象深刻
贡献是
份国际原子能管制计划,后被称为“艾奇逊-利连索尔报告”(实际上它主要由奥本海默构思和撰写)。迄今为止,这仍是核能时代保持理性
杰出范式。
然而,美国国内外冷战政治注定
该计划会失败,在接下来
半个世纪里,包括美国在内,越来越多
国家大兴核弹。随着冷战
结束,核毁灭
危险看似已经过去,但颇具讽刺意味
是,在21世纪,核战争和核恐怖主义
威胁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
在后“9·11”事件时代,们有必要重温“原子弹之父”在核时代伊始对
们
警告,原子弹是
种造成无差别袭击
恐怖武器,在它肆无忌惮
攻击面前,美国自身也可能命悬
线。1946年,在参议院
次闭门听证会上,有人问奥本海默:“三四个人是否就能将原子弹偷运到纽约并炸毁整座城市?”他直截
当地回答:“当然可以,他们可以将纽约夷为平地。”
位大吃
惊
参议员追问:“你会用什
仪器来找出藏在
座城市里
原子弹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