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改变,决定诱敌深入,撤退到官渡线设防,相机打击敌人。当时曹操处在强敌进攻面前,若不退让步,仓猝进行决战,就有全军覆没危险,因此采取这步骤是适宜。
袁绍连败两仗、连损两员大将之后,急火攻心,迫不及待地要逼上前去同曹操决雌雄。这年七月,袁绍把主力推进到官渡北面阳武。当时情况是,从曹操这方来讲,方面应避免立即决战,这样做有可能危及全军生存;另方面又不能拖得太久,因为军中粮草不足,速战速决对自己是有利。而从袁绍这方来讲,兵多粮足,可以持久,而且近期两次失败使士气受挫,所以他应采取持久战方针,慢慢拖垮对手。因此,沮授不赞成袁绍立即决战想法,劝阻袁绍说:“北方军队人数众多,但果敢强劲比不上南方军队。南方军队粮食储存少,军需物资比不上北方。速战对南方有利,而长期坚守对北方有利。们应当打持久战,用拖延时间战术把敌人拖垮。”
但袁绍还是不想听从这个意见。这年八月,袁绍采取前后结营、步步推进方法,将主力逼近官渡。袁军背靠沙堆,安营扎寨,营寨东西相连,长达数十里。曹操分兵防守,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九月,曹操果如沮授所料,主动率军出击,但未能取得胜利,只好退回营垒固守,等待有利时机。
袁绍见曹军坚壁不出,便命士兵在曹营外面筑起座座高高望敌楼,并堆起土山,居高临下向曹营射箭。袁军箭如雨下,曹军死伤不少,人们来往行走都得举起盾牌护身,或低下身子匍匐前进,时精神上感到很大压力。曹操采取对策,面同样筑起土山与袁营相对,面下道赶造发石车命令:
《传》言:“旝动而鼓。”
据《左传·桓公五年》载,周天子攻打郑国时,郑庄公命令左右两边方阵说:“旝动而鼓。”“旝”音“快”,杜预注认为是大将所用军旗,手执以为号令。贾逵、许慎则以“旝”为发石,《说文》:“建大木置石其上,发以机,以追敌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飞石起于范蠡《兵法》。”可见,旝是种用机械原理将石头抛发出去砲车,在春秋时即已运用于实战。曹操对这种器械加以改良、革新,用于当前战斗,收到很好效果,袁军望敌楼个接着个被摧毁。由于发石车发动时声响很大,像打雷般,袁军又把这种发石车叫做“霹雳车”。曹军在发石时同时擂鼓进攻,时山摇地动,袁军精神感受威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