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62年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在巴黎。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卡尔维诺生活重心发生转移:他离开都灵,在罗马和巴黎之间来回奔波,不过都灵出版社和圣雷莫梅里迪纳别墅依旧是其不可分割故地,他会定期探访。他在接受卡洛·博采访时说,有些利古里亚人从未离开故土,犹如礁石上帽贝,而另部分利古里亚人则“以世界为家,随遇而安”。卡尔维诺认为自己属于后者,并坦言他对故土依恋并不亚于那些留守者。
1962年4月,卡尔维诺在巴黎位朋友家中结识埃丝特·朱迪思·辛格。她是俄裔阿根廷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机构做翻译。1964年2月19日,他们在哈瓦那完婚,这次旅行有点回归故土意味。次年,家人迁入位于罗马蒙特布里安佐街新住所,同年,他们女儿乔万娜降生。卡尔维诺曾向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坦言:“四十年来第次做父亲,让人激动不已,而且最主要是,这是种意想不到乐趣。”在1980年次采访中,他解释他是如何扮演父亲角色:
在看来,如今宽容家长丝毫不比镇压式家长好,首先他们并没有让他们孩子幸福。在教育方面没有任何先入为主想法;们可以看到,不管你对孩子做什永远都是错;但想补充点:不管你做什纲领性事情都会得到错误结果。
卡尔维诺妻子埃丝特·辛格,这也是卡尔维诺最喜欢张照片。
1964年,卡尔维诺夫妻在古巴哈瓦那水族馆。
“任何试图描述对切·格瓦拉敬仰,对他战斗与牺牲钦佩之情文字都是苍白无力。听见他放声大笑来回应,笑声里充满讥讽。在这儿,坐在书房里,在欧洲虚假和平与繁荣中,利用平静工作中短暂间歇,毫无风险地描写个愿意承担所有风险男人,他不愿意接受暂时和平假象,他要求自己与他人具备最崇高牺牲精神,他坚信今天若不做出牺牲,明天将会付出更大牺牲。于们而言,格瓦拉是召唤g,m和未来世界切事物绝对引力,他激烈批判们自以为能心安理得所有姿态。[……]即使对于位偶然且陌生对话者(比如[……]),与他会面也不可能无关紧要。”(1967)
作为父亲,尽量顺其自然;不会试图弱化无聊且专制父亲形象,做自然自己;如果能表现出个更好形象,那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