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数量,当然远不如渴望和平人多,但他们行动力和组织能力,却同样远非后者可比。海量复员军人怎样安置,在任何时空,对行政部门都是巨大难题。所以不如让他们到西域去碰碰运气。
《史记》不断提及,汉武帝派到西域人往往不是什善类。开始派使团时候,“募吏民毋问所从来”;后来组织军队,用更是“郡国恶少年”和“囚徒材官”。司马迁讲述这些时语含讥讽,认为这支部队不能体现大汉军人素质;雄才大略皇帝和他智囊团则可能在评估:这些人去西域之后,中原治安可以改善多少。
尤其是出兵西域太初元年,“关东蝗大起,蜚(飞)西至敦煌”,关东泛指函谷关以东广大地区,敦煌则是当时帝国西部边界,就是说蝗
把天马称号转让给大宛马。
大宛马传说是人间母马和天马所生,奔跑起来汗出如血,也就是所谓“汗血马”。有西域良马,汉朝远征匈奴底气,定可以大大增加。
第二种解释还是为征服匈奴,汉武帝控制西域是“断匈奴之右臂”。
西域是个有弹性概念,东起玉门关、阳关,西止于葱岭(帕米尔高原),这是狭义西域,广义西域还可以继续向西不断延伸。张骞带回来情报,对西域列国做个简单但至关重要分类:过游牧生活,他称之为“行国”;过农耕生活,则叫“土著”。
就是说和现代有些人想象不同,西域很多地方生活并不是游牧民族,实际上不少地区农业相当发达,如大宛国所在费尔干纳盆地,山川秀美,气候宜人,那里土地得到锡尔河、索赫河和伊斯法拉河滋润,堪称肥沃丰饶,所以不但有鲜美葡萄,还出产小麦和稻米。
游牧经济不可能自给自足。原来匈奴控制农业区如河南地、河西走廊,现在都成为汉家郡县,匈奴只有靠西域获得农业补给。
如果汉朝再控制住西域,那就意味着匈奴彻底被锁死在漠北,无需汉军出击,也许个肃杀酷寒冬天,就足以令他们崩溃。
第三个解释是为消化汉朝内部不稳定因素。
三十年战争之后,总体上确实人心思安,但绝不是所有人。还有很多人希望在沙场上杀敌建功,进爵封侯。
所有军人都期待铸剑为犁,说到底只是文人种美好想象。三十年时间,已经培养起完全在战争体制下成长起来代人。告诉他们,回家乡种地去,重建荒芜田园,接受自己本就看不起文吏管制和呵斥,他们愿意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