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凡跳下床来,在房内来回走个不停,只觉得脑中片混乱,胡思乱想,又不敢问人,最后只得呆呆坐在床边,长叹声,做声不得。
他本不是聪慧之人,出身农家,年纪又小,更无什见识决断,这等大事他想来想去,徒劳半天,却仍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到最后,张小凡在心中对自己道:“算,反正当初普智师父也没说过这种情况,两样起修炼,也就是
方式竟是截然相反。
在草庙村惨案前夜,普智传他口诀时,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修真炼气之时,务必要斩断自身与外界切联系,体悟自性,即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注:语出《般若心经》)
这般艰深枯涩道理,张小凡此时自是不能理解清楚,但两般修习法门根本不同,他却是分辨出,当下心乱如麻,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张小凡不知道,太极玄清道固然是道家无上妙法,但普智在他身上发大宏愿,寄予生期望,所传那套口诀,却也是佛门至高法道——大梵般若。
两种大法,两种截然不同修习方式,却要从根源说起。
佛门道家,历史悠久,老死不相往来,修真之术也各自都起源于其思想流派。以道家为例,其主旨在于个“道”字,所谓:道生,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注:语出“道德经”德经第五章)。
道教则源于道家思想,便连太极玄清道三重境界,也是以道家神话中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玉清、上清、太清,也就是俗称“三清”说法而命名。道教修真,讲究共天地息,身同自然,以身御自然造化,化为大威力。
而反观佛门,主旨却在“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切万法,不离自性”。又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注:语出《坛经·行由品第》)佛家修真,注重体悟自身,照见五蕴,“能以般若而生八万四千智慧”,就是这个道理。
佛道思想迥然而异,修习法门自然也是背道而驰,只是数千年来各自守秘,不为人知。而此刻青云门大竹峰上个小小弟子张小凡,却被此事搞得头大无比。
“究竟哪样是对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