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硬性行政规定,还需要些潜移默化东西。”黑夫合上书,暗暗想道。
读完半本左传后,黑夫觉得,促使“诸夏”形成要素,便是南夷与北狄交逼迫,农耕定居者不得不联合起来。
而历史上,使得“汉人”真正形成,恐怕也与汉晋时期,中夏同匈奴、五胡频繁战争有关。
只有那样,才能明白“他们”和“们”界限,才能视身边冠带之民为族类。
但那种方式太过被动,可否能主动联合呢?
“蛮夷也”,而后人在追溯齐桓公霸业时,则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这与血缘无关,而是种地域和政治上观点,楚虽为颛顼、祝融之后,但长期僻处南方,饭稻羹鱼,受到中原姬、姜、子姓诸侯歧视实属寻常。就连正儿八经姬姓后代,鲁国妥妥同族吴王,也因为生活方式上越化,废弃礼乐,改说夷语,亦被中原骂做蛮夷禽兽,剃着头短发,满身龙蛇纹身,更像后世泰国人形象吴王夫差也不在乎,自称“文身,不足责礼”。
甚至连秦国,也因为常期跟楚联盟,数次被晋国“开除”出诸夏,不与盟会呢……
随着时间进入战国,随着交流进步频繁,诸夏圈子开始扩大,不再是狭隘姬姜诸侯,而扩散到整个九州。
七雄之间虽有差异,但数百年往来下来,已满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同个民族要素,“冠带七国”成普遍称呼,以区分于生活、语言大异戎狄。
黑夫前些天提出“靖边祠”,或能起到这样作用。
在黑夫设计中,“靖边祠”是官府开
谁若再像地域黑孟子那样老调重弹,说楚是蛮夷,楚人可要扔出大量美轮美奂漆器帛画、屈原辞赋、楚简儒经来打他脸……
不过这时候,又因为秦国强盛,屡屡侵,bao六国,使得六国对秦充满敌意,仍将秦人视为“与戎狄同俗”他者。
秦扮演,恰恰春秋时楚吴角色。
如今秦虽统海内,但不得不承认,“秦民”与“诸侯之人”界限仍在,大多数六国遗民,知道自己是赵人、楚人,却不知道大伙同是诸夏之人,更不会把来本地上任、戍守秦吏看做自己人。
为改变这种局面,秦始皇已经下意识地在做些事情,车同轨、书同文字,合并天下山川祭祀,但要将分裂七国融合成国,将七国民众糅成个真正意义上“民族”,可不是两代人能做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