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就知道,光是咸阳,就有数不清部门需要成套律文,下面又有四十个郡,几百个县,数千上万个部门、乡……
不夸张地说,秦吏们这三十年来抄录文书律文连起,恐怕比长城还要长!
工作繁重也就罢,问题是还慢。简牍时代文字笔削,真是慢如蜗牛。
哪怕是黑夫后来制出纸,蒙恬改进笔,朝廷又颁布简化隶书,但也只是让抄录速度快两三倍,就算是最娴熟刀笔吏,每天抄得手抽筋,也顶多写千字,慢如龟速。
这就意味着,加起来数万言秦律令,要让几十个刀笔吏,不眠不休干天夜才能复制,效率极其低下。这也导致,完完整整律令,只有县城有份,甚至有些边远小县,连份都有不起。
“喜于陛下六年,为安陆县令史,掌文书。七年,任鄢县令史。十二年,改鄢地狱掾,掌管刑狱。十三年,秦军伐赵,投笔从戎。十五年,预平阳役。数年后,回任安陆,为狱吏,途经云梦泽,遇臣擒盗,却为人构陷,他秉公执法,为洗刷冤屈。”
这是时冲动,但黑夫总觉得,喜故事,当不止让后世千万人所知,也应该让秦始皇知晓!
他应该知道,不,他必须知道!在帝国里,还有这样位勤勤勉勉,兢兢业业秦吏!
“臣当上亭长后,曾去他家拜访,却见其家境简朴,几乎没什值钱家当,入其书室,则是密密麻麻简牍!翻开看,却是律令条文。”
听到这,秦始皇皱起眉来,因为朝廷有规定,不得将官府律令擅自带回家中,但随即又舒展开。
书之所以贵,不在于材料成本,甚至不在于它内含知识,而在于付出人工心血。
而且繁重抄录,常会导致出错,旦有错,等待刀笔吏
却听黑夫道:“臣依然记得,喜素来淡漠,只是介绍那些简牍时,却有些骄傲,他说,这充栋律令,都是他数年来,笔划抄。”
在黑夫述说中,秦始皇可以想象这样个场景,在南郡安陆这个小地方,有个基层官吏,每天晚上就着微弱灯光,在筷子样粗竹简上,仔细地,笔划地抄律令条文。
这抄就是四年,却只抄四万多字,因为在简牍上书写,实在是太慢,喜公务繁忙,上有老下有小,闲暇日子又不多……
秦始皇闻言,有些许动容,高高在上他,整日关心都是国策大事,很少能听到基层小吏辛苦。
说完后,黑夫道:“陛下,在天下四十郡,像喜这样手抄律令吏员,不知凡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