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这是孔子十年来心血之作,他主张已经注定不能实行,便只能根据鲁国史书作《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止当下(公元前476年),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国君。以鲁国为中心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夏商为借鉴,文辞简约,却蕴含着孔子“微言大义”。所以吴、楚君主自称为王,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赵无恤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实际上是召周敬王入会,而《春秋》中却避讳地记载为“周天子巡狩”。依此类推,《春秋》就是用这原则,来褒贬当时各种事件。
君子最提忧就是死后什都没留下,孔子希望,能借此把自己些想法留下来。这部史书,就是他思想化身,所以孔子才说,“知罪,其唯春秋!”
然而,自从回来以后,发现鲁国切痕迹都不翼而飞,又在大野泽畔“遇麟”后,孔子却突然意兴阑珊起来。
刮去之前几句“微言大义”废话,又书写下遇麟这
跌跌撞撞,终于在年关将至时候,孔子回到他出生地方,鲁郡陬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孔子心情十分复杂,年纪不大乡人们早就认不出他来,只知道这位老者是大名鼎鼎孔丘,也是当今赵国国君敬重人物,他许多弟子都在鲁郡为官,不免对他多几份敬畏。
孔鲤与孙儿子思迎着他回到孔氏老宅,切如旧,这家人团聚日子,他们盼望许多年,终于实现。
这世孔子是不幸,理想比历史上受到打击更大。但他也是幸运,爱徒颜回、子路尚在,儿子也因为鲁国医疗条件改善,没有夭折,如今侍奉于膝下,他也不必数次发出“天丧予!”悲呼……
安顿下来后,孔子做第件事,就是让子路将专门装重要简册箱子搬来,他自己眯着眼睛翻捡,却不再关心前些日子那些视若珍宝,希望从里面找到所谓天命《易象》竹简,而是找出仍在写作中《春秋》……
孔丘弟子们都知道,夫子在做学问时,文辞上有可与别人商时候,他从不独自决断。然而到写《春秋》时就不同,应该写定写上去,应当删定删掉,就连颜回这些长于文字弟子,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删。
孔子精神抖擞,自从生病衰老以来,难得如此清明过,他坐在案几前,举起手,话语里不带情绪地说道:“笔。”
子思送上笔。
低头书写会,孔子又抬起手:“削。”
孔鲤献上铜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