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需要学习东西太多。几乎每处细节记录,都会产生很多衍生背景问题。比如说,明代采用两京制,南京同样设有六部,但徒有虚名而无实权。在丝绢案初稿里,相关人等要去户部上告,下意识地认为是去北京户部。后来在他人提醒后才知道,南京户部要负责江南税收,颇有实权。再比如说,在《笔与灰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里,算错位县令年龄,以为他是个少年才俊,后来经人提醒才发现自己犯计算错误。
要搞清这些问题,确保细节无误,你别无选择,只能去阅读大量资料和研究论文。
这些论文旁征博引,推论严谨,运用史料方法更是精妙。每篇论文,都着眼于解决个或几个小问题,正好能回答对某处细节疑问。许多篇论文汇总起来,就能在个方向上形成突破,形成独特创见。让你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在研读过程中,你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所谓“学术共同体”存在,他们彼此支援、借鉴与启发,个学术成果引出另外个,环环相扣,众人拾柴,最终堆起团醒目学术火焰。
其实很多们觉得惊艳或罕有历史再发现,在学术界早就不新鲜。比如徽州丝绢案,研究它学者很多,并不是什新奇突破。只可惜学术与大众之间有高大藩篱,彼此不通,这才让如此生动故事被冷落良久。
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是个转述者、个翻译官。职责,只是把原始史料和诸多学者成果总结出来,用种比较轻松方式分享给大众。
所以这本书诞生,首先要归功于这些可敬学者。
在《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中,参考最多是秦庆涛、章亚鹏、李义琼、廖华生几位老师研究专著。其中秦庆涛将《丝绢全书》全书做点校注释,是整篇文章基础;章亚鹏、李义琼两位把徽州丝绢案放到整个明代税收史中去,并从财政学角度进行深入解析;廖华生从更宏观视角勾勒出徽州府基层政治生态。
其中李义琼老师还花宝贵时间,帮推敲文章中表述不严谨或疏漏之处。她是这样说:“希望你能用妙笔,写出更加丰富故事来,给大众普及极富故事性历史知识,让史学研究走向大众。这,也是心愿。”
廖华生老师更是提供给更多素材,他学生佘伟先生点校婺源《保龙全书》这本基础史料,这才有后续《笔与灰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文。
在撰写《谁动祖庙——杨干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