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鹏请求,得到
当时南京户部
支持,相关*员也纷纷上书,表示再不改善,这活真干不下去
。这次朝廷终于也意识到问题
严重性
,开会议
几日,最终拿出
个办法:
“过湖查理黄册监生三个月满日,准作实历事三个月……比例准历,以均劳逸。”
看着从善如流,可仔细琢磨,实在太过分
。
按照这个规定,监生在后湖工作时长,确实可以折算成等长实历,但三个月封顶。如今
次驳查动辄数年,监生干得再多,也只算三个月工分,其他时间还是白干。
可想而知,线驳查人员
士气,会变成什
鬼样子。
户部判说:“举人与岁贡所入之途虽异,及其到监,均为监生……况查无举人监生优免事例。”于是举监生们也只能老大不情愿地去后湖,但是……人还是凑不够。
人不够,黄册却不会少,结果必然是工作时间无限拖长。
从宣德年开始,驳查黄册时间越来越长,从三个月拖至半年,半年拖至
年,乃至两年三年。到
正德五年(1510年),驳查工作已经拖延到
无以复加
地步。
那年,南京户科给事中向皇上这样诉苦道:“正德七年攒造在迩,今改驳之册未完,攒造之册复至。新旧相仍,事务冗促。册本浩繁,遽难查对。”
这封奏疏意思是,上
期
黄册还没驳查完毕,眼看下
期新册就要来
,咋办?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大明朝廷衮衮诸公,难道都是白痴吗?
读史有个很重要
原则,就是不要轻易把古人当白痴。
们今天可以看到
历史,和当时人
视角不同,获得
信息亦不同。如果设身处地去想,就能明白,很多看似愚蠢
举动,自有其逻辑和动机。
比
上期黄册是弘治十四年造,十五年送审;下
期是正德六年(1511年)攒造,七年送审。也就是说,从弘治十五年到正德五年,前后足足驳查
八年时间……
但也不能怪国子监。这期参与驳查
监生
共是三百五十人,大半是老弱病残,能干活
不过半数,还时不时会跑散
大片。这种士气,叫人家怎
提高效率?
到正德十二年,终于有
个叫唐鹏
监生勇敢地站出来,上书朝廷说
实话,明确指出黄册效率低下
原因是监生待遇太惨,请求改善。
他诉求是,恳求朝廷把驳查
工作时间算入“实历”。
在正德年间,就连国子监授官都已名存实亡,这些监生孜孜以求,居然还只是“折算实历”这
点待遇,实在是太可怜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