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到他身上,谁都不觉得过分。孔融在信里说,安车蒲轮若无诏而发,则于礼不正,于贤不敬,如今天子病重,所以需要百官在朝堂形成朝议,这才合乎规矩。
部分*员在家里低声嘟囔,觉得孔融实在是太能折腾
,屁大点
事,也要搞得如此大张旗鼓。更多*员则无可无不可,反正他们无事可做,偶尔上朝发发议论,总比待在家里长毛
好。而在曹系*员
眼里,孔融这举动实在有些出格,甚至可以说是不知好歹——可惜孔文举是个特立独行
孤高名士,这些城狐社鼠
议论,他才不放在心上呢。
如果说,在这许都还有什人是孔融真正在乎
,恐怕除
天子,就只剩
个荀尚书
。所以,给荀彧
朝函,孔融是亲自送到尚书台,还在信上粘
扇蒲叶。
荀彧从堆积如山案牍里抬起头,神情有些疲惫。他扯下蒲叶,把朝函放到
个标着“即阅”
书筐里,对跪坐在对面
孔融说道:“郑公今年七十四岁,身体岂能折腾。万
在半路有个闪失,你
可都是士林罪人呐。”
孔融抬起右手,夸张地摆摆:“身为儒生,最重要
是什
?自然是成就经典,留芳后世!郑老师若能来许都聚议,重现白虎观
荣光,他
定会高兴得年轻十岁不止——”他说到这里,有意拖长声调,别有深意地看
眼荀彧:“莫非文若你还是对他耿耿于怀?”
郑玄是古文派出身,但他不拘今、古,自成党,两派都颇有些议论。只不过他学问太大,这些议论声都被压服,偶尔腹诽
下。荀彧正色道:“
对郑公
向以师事之,可不敢有半点不敬。”
孔融释然而笑:“郑公也是这说
。他说荀令君规严方正,不是背后搞些小动作
人,不会以权势来逼压异见。纵有学术歧见,也会交由聚众论辩,当场分剖。”他把这顶高帽子送出去,不失时机地从怀里取出
封信来,交给荀彧:“郑公给你
。”
荀彧恭恭敬敬先拜两拜,这才展信开读。这笔迹他
看便知是郑玄亲笔所书,笔力微弱,但字体品格不减。信并不长,郑玄简单地回顾
下前代几次大儒聚议之事,然后表示许都若能让盛世重现,必成
代佳话。他虽已是老弱之躯,也必会效仿伏生、枚乘这些前贤,亲自前往京都襄助。
对于孔融能请动郑玄,荀彧并不觉得意外。孔融当年在北海时候,对郑玄有大恩,他出面邀请,郑玄不会不答应。以郑玄
地位,他若表示参加聚议,荀彧无法直接拒绝。孔融求这
封亲笔信,正是为
封住荀彧
嘴。
荀彧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