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批判立场编辑似乎也更多。又是这样啦,又是那样啦,经常听到严厉话,受到冷遇。甚至让有顶着迎面而来逆风(尽管时强时弱,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孤身人默默工作感觉。
尽管如此,还能不气馁不消沉(虽然偶尔有些吃力),大概是因为书始终有读者紧紧相随缘故。而且那还是(自己说出来可能有点那个)品质相当高读者。比如说不是读完后说声“啊,太好玩啦”,便随手将书撂到边事,而是认真思考“这本书为什有趣”,以这样读者居多。其中部分人(为数绝不算少)还会把同本书重新再读遍。有人甚至在长达几十年间读上遍又遍。还有人把书借给气味相投朋友,相互交流意见和感想,力图用种种方法立体地理解故事,或者确认那共鸣存在。从许多读者口中听到过这样话,每次都不禁生出深深感谢之情。因为这样情形对于作者来说,正是理想读者形式——自己年轻时就是这样读书。
而且颇为自豪,是这三十五年间每出本书,读者人数就会稳步增加。当然《挪威森林》曾经压倒性地畅销时,但除这种人数上时有波动“浮动层”读者,期盼着新书面世、上市便买回去读“基础层”读者,看来也在不断扎扎实实地累加。从数字上看是这样,从实际感受上也能清晰地发现这点。这种倾向不单出现在日本,还确凿无疑地扩展到国外。有趣是,无论是日本还是海外读者,现在他们读法似乎大致是相同。
换言之,与读者之间维系着条粗而直管道,通过它直接交流信息。也许可以说是耗费时日,构筑起这样个体系。这是个不(怎)需要媒体和文艺界这类“中介者”体系,最需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自然形成“信赖感”。如果没有让多数读者觉得“村上出书,不妨买回去看看,总不至于吃亏啰”信赖关系,就算有多粗直通管道维系着,这种体系运转只怕也难以为继。
从前与作家约翰·欧文私下见面时,他提到与读者关系,对说过段有趣话:“说啊,对作家而言最重要,就是要hitthemainline,尽管这句话不太好听。”所谓hitthemainline是美国俚语,意思是往静脉里注射d品,总之就是让对方上瘾,建立起种想切割也切割不断关系,让对方迫不及待地盼望下次注射。这个比喻非常通俗易懂,然而意象却相当地反社会,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