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三月,最后天,
到广州,参加某报纸
图书活动。深夜回酒店,大堂巧遇张嘉佳,还有他
图书编辑。原本就认识,白天又是
起
活动,最重要
是恰巧都饿
,
们
同打车去滨江路吃海鲜。几个人没怎
聊,光顾着吃
。凌晨,夜雨倾盆,回到酒店房间。电闪雷鸣,
睡不着,刷微博,满屏都是“周
见”。
随手发
条微博——
“在广州,站在窗后,看闪电,看雷雨,看黑夜中山,看沉睡中
楼。这个凌晨,当全中国在刷屏……与
们何干?明天,世界和你
身边,有更值得你动容
人和事。2014-3-3003:17”
第二天,从广州回上海,在新白云机场,依旧大雨滂沱,候机楼玻璃外倾泻瀑布。所有航班延误。听说整个珠三角,bao雨成灾,深圳机场被大水淹
。整整
天,孤独地等候在机场。世界熙熙攘攘,有人为航班晚点而争吵,有人为免费盒饭而口角。路过机场书店,大屏幕播放某位成功学大师
课程,若干闲得难忍
商务人士看得津津有味。
也安静地看
片刻,忽然想写
个故事,关于在机场候机遭遇大雨延误,形形色色
陌生人,又不知何时能告别?就像命运永远无法猜到结局。
瞬间,决定
,要写
系列中短篇小说,就像这样
真实,让人难以逃避,无处藏身。
最漫长那
夜——就叫这个名字,大概因为那天等候起飞
过程太漫长
。
关于这七个字,大约在2013年就想到。2014年春节后,
在《偷窥
百二十天》
最后,就用
这句话——
“在最漫长那
夜,四周匆匆
路人,都急着赶末班列车,没有人看过她哪怕
夜。”
那个春天,正好在写
个短篇,名叫“北京
夜”。这是
个关于说故事
故事,故事里带有
自己
成长记忆。虽然借
个北京出租车司机之口说出,但对于
们这
代人来说,地域之间并没有太大距离,受着相同年代
教育长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
们是有多
复杂啊。这
切与文本或结构无关,只来自两个字——记忆。
四月,过北京,住长虹桥,零点时分,独自出门打车,直奔百花深处,寻找有位老妇人犹在痴痴等。百花深处胡同,空无
人。
个人走
后半夜,几乎迷路,穿越北京
胡同和小巷,
直走到
后海。好像
真
是故事里
人物。
尝试着把小说发给金宇澄老师,忐忑不安地等待
个礼拜,有天早上收到金老师
短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