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叹声,缓缓讲道:“邵子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
动静之中复有动静,刚柔之中又有刚柔,是以再分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刚、少刚,太柔、少柔。康节所言阳刚体数为十,正合天干之数,阴柔体数为十二,正合地支之数。故而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数合而为四十,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数合而为四十八。
以四因之,则阳刚之数凡百六十,阴柔之数凡百九十二。于百六十之中减阴柔之体数四十八,得百十二,为阳刚之用数……
等等!他才刚反应过来那堆“因之”是什意思,怎就百六减四十八?阳刚跟阴柔不是没关系吗,怎突然就要减去阴柔体数!
崔燮笔记都记不下去,抬头就想问李老师这个减法关系是从哪儿来。
理,灭人欲”。
这师徒三人在五子中抱团,把邵康节数术学评为偏学,又说张载“苦心极力之象多,宽裕温和之气少”,只有他们周先生学问纯正。
而朱熹又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学生,传是濂溪与二程之说,他成圣人,他所宗三人也就成理学立基正统。
明代理学都是承袭宋学,尤其因为科举只用程朱注释,朱子之说就是正统真言,他推崇谁,明人就跟着推崇。李先生讲到邵、张二子时也难免有偏见,只叫崔燮好好学周、程、朱脉传下来正统理学,其余二子与更之后永嘉、永康、南轩、象山……等学问都只泛泛解就够。
崔燮却是从穿越之前就对程朱理学不感冒,宁可问问先生偏门康节之学是什。
李东阳看也不看他,接着往下背自己还能记住东西:“百九十二减四十,得阴柔之用数百五十二。再用百五十二乘百十二,是日月星辰之变
李先生本经不是治“易”,对康节之学也没怎用过心,琢磨会儿才想起该如何教他——或者说,如何叫他再也不想问邵氏学问:“邵子之学,偏重于言数,却又与道家阴阳之说不同,其说以为数出于质,以‘数‘推论质之动静刚柔,故而能知天地万物。”
也就是易经八卦算命?
算命比存天理、灭人欲有意思多,请先生不要客气地多讲几节课吧!
崔燮眼中闪动着求知光芒,正是做老师最喜欢学生样子。哪怕李老师不擅易学,看见弟子这副求知若渴神情,也不禁想给他多讲些东西。
唉,要是他学诗时也有这样精神就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