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沿线还设多个站点,人烟稠密地方便设站,车上人中途可以下车,站点附近人也可上车,不是家独占之物。
背私是为公,同乘是为共,是以这种可供天下人共乘车便叫作公共马车。
京中以后若有想去天津、去经济园,也可买票乘车。这铁路是京津两地和许多外地赶来大户巨室投资而成,不止道路结实、马车质量绝佳,道边还建车站、雇人日夜巡检,比走官道都安全。
——修路中或曾有本地流氓青皮出来捣乱,早都被桓大人这位抗虏英雄指挥人清扫得干干净净,拉去海边盐田劳改。
宋时与桓凌站在车阶上描述着未来公共交通系统,新两地货运……车顶篷坠着铜铃在风中摇荡,铃声
由撰稿人大郑工业之父。
两位长年活跃在报纸杂志和南戏北曲舞台上大佬怎会怕他们提问?只嫌底下来记者少,问问题不够深彻长远,没法儿说尽他们未来公共交通问题布局罢。
宋大佬翻掌朝台下压压,稍稍敛起温煦之色,露出技术专家端严气质。台下起伏问话声随着他这压自然低落几分,知机已不再开口,迟钝些也在周围沉默压力下渐渐安静下来,听马车梯边那两位仿佛站在讲台上专家讲话。
“此车来历,可从昔日秦驰道讲起……”
不管讲什,都要从史书上找源头,这是八股文章标准做法,也是当今名士讲学风气。
所以宋时开头就把秦代木轨马车这个后世网上流行说法拉出来当作轨道马车起源,说他所作只是复原上古神器,将木轨改为铁轨而已。
虽然大郑朝尚未发现秦代木轨,也没有碳14测定年代,可是史书上有秦修驰道记载,且修成秦直道正好经过陕西,还有部分深入草原……
所以他们两位心细如发、明察秋毫名侦探——不是,是御史和分司大人,在巡查陕西各地状况时候便发现秦驰道遗址,推断出它旧貌。
秦驰道铺是木轨,他们加以改造,就造出铁轨。车轮压在铁轨上,负载再重也不会压坏路面,轮子在光滑铁轨上行进得也更轻松,是以马车走也不慢。
他们不光建从经济园到京师条长长运载道路,还在经济园周边建起通往北塘和县里公共交通线路:每条铁路上隔段时间便发趟车,如今走海运货物,北塘、近海打上来新鲜海货都能用铁道马车运输。经济园里工人、随他们读书学生、共参新车名家处士们都能乘着这样大车来往两地之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