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也宽容李鸿章宠荣利禄计较太深毛病,师生之间关系进入个水乳交融新阶段。
李鸿章在天津期间,亲眼看见恩师在清议指责、津民愤恨和内心疚愧交织下,如处水火,如坐针毡艰难处境,望着恩师每况愈下病躯,他已预感到恩师来日无多。
当读到这次手谕中“此次晤面后或将永诀,当以大事相托”话时,李鸿章遂不顾切南下江宁。
师生见面之后,曾国藩把容闳选拔幼童出国留学建议提出来,李鸿章立即欣然赞同,并认为这是徐图自强根本措施。为保证此事达到预期效果,李鸿章还提出许多具体意见,使这个被后人誉之为中华创始之举、古来未有之业大胆设想臻于成熟。曾国藩这几天很兴奋,反反复复和李鸿章讨论各项细节。最后决定由李鸿章拟稿,二人会衔上奏。
李鸿章奏章本写得好。入幕之初,曾国藩叫他掌书记文案。几个月后便称赞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现在经过十年督抚生涯历练,他奏章更显精当老辣。李奏最大特点是条理缜密、文笔洗练,件破天荒大事,他用两千余字便将缘起、必要性、如何进行、预期达到效果,以及十二条具体事项,叙述得要而不烦,面面俱到。主要之点为:选年在十三四岁至二十岁之间聪颖子弟到美国去学习十五年,每年选三十名,连续派四年,共百二十名,朝廷派正副委员管理,估计切费用总和在百二十万两左右,首尾二十年,每年拨款六万。
曾国藩看后很满意,只是在批驳“不必出国,可就在国内学习”言论时,他添句话:“古人谓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又日百闻不如见,可见亲历其境之重要。”
在读到要立足现在,着眼长远培育人才方针时,他添两个比喻:“成山始于篑,蓄艾期于三年。”古文家曾国藩认为,篇上乘奏章,文字上除清晰简洁外,还要适当地加点文采。这样读起来才不感到枯燥,并可传之久远,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讲这个道理。他给沅甫选奏章范本,就十分注意言文兼顾。全篇都妥贴无误后,他把草稿交给文房缮写,好让李鸿章亲自带到京师去呈递。
李鸿章明天就要启程。中午,曾国藩在督署内设宴为他饯行。官场要员和故旧好友聚于堂,给这位年富力强、功大位显协办大学士敬献杯杯美酒,填塞满耳奉承话。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