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粮秣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
这得到大学士高拱全力支持,于是自隆庆五年起,开始艰巨修墙、筑台工程,戚继光亲自监工,对工程质量要求极为严格。他将城墙分为、二、三等,双侧包砖城墙为等边墙,单侧包砖城墙为二等边墙,石城为三等边墙,要冲地段律包砖,严禁任何偷工减料现象。在加固城墙同时,又修建个个碉堡似敌台,最终花费三年时间,重修从山海关到昌平长城线,修筑敌台千零七座,将京师防线营造固若金汤。
虽然在万历年间,李成梁风头远超过戚继光,但土蛮和朵颜宁愿去面对李成梁屠刀,也不愿意到戚继光这里碰壁。因为老虎虽猛,总有打盹时候,总还能偶有收获,但铜墙铁壁却连道缝都没有,只能碰得头破血流,永远也讨不着好。
而文臣们对戚继光评价,也远高于对李成梁,方面因为戚是儒将,且操守远好于李。更重要是,比起彪悍难驯辽东骑兵,戚继光这种修筑王八壳子搞法,让他们感到对自己威胁小很多。
所以命九边效仿戚继光,大家起修王八壳子倡言从未间断,但沈默对此持保留态度,蓟镇成功经验,也就没有推广到别处。他是有自己想法,因为历史早已证明,国朝花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起来万里长城,并没有达到预期理想效果。仅从军事角度来说,明军需要守卫长逾万里边防线,军力不可避免地被分散,而蒙古军队乃至后来满人,通常是突袭而至,攻其不备。由于通讯手段有限,明军即使能够做到常备不懈、居安思危,也不能准确地预料蒙古军队攻击时间、地点,因而对规模较大突然袭击难以有效阻挡和防御。
在沈默看来,对付北方之敌上策是恩威并施,在军事上压服它,在经济上控制它,在政治上笼络它,将其慢慢驯化,甚至为朝廷所用。中策是夺取养马之地,建立强大骑兵,以骑制骑,最低限度可以主动防御和反制出击,使敌骑不敢轻言进犯。下策才是修筑长城被动防御,这样不仅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效果还最差,可谓事倍功半。
当然这些道理,没法像那些不知兵事,却夸夸其谈文官们分解,沈默只用个理由搪塞他们,那就是没钱!
戚继光修长城三年,各项花费折银六百万两之巨,这还是在基础最好、距离京城也最近蓟镇修建。而长城特点又是,‘瑕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