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和文官不对付,源自股深深无力感,这种感觉甚至比当初沈默在时还要糟糕。沈默在时,恐惧也好,愤怒也罢,目标就在那里,无论对方如何遮天蔽日,自己总知道该朝谁下手。
他本以为,沈默去后,这个朝堂就是自己天下,且他自认为这两年,自己手腕算得上高明,通过挑动晋党与沈党斗争,陆树声、魏学增、唐汝辑、孙鑨等沈党大佬纷纷下马。虽然张四维、王崇古这样晋党大佬也折在阵中,但王家屏、杨俊民、刘东星、杨奎等批新生力量也成长起来。而且万历还特别注意扶持非东南和山西籍*员,已经到不问能力,只看籍贯地步。然而,皇帝却滋生出浓重无力感,他发现无论自己怎样做,都达不到想要结果……
比如说今年,陆光祖丁忧,吏部没有尚书,万历打算趁机换人,明确表示希望由位北方人接任。然而廷推上来两人名单,是孙鑨、陶大临。
万历知道这两人与沈默关系,怎能把天官之位他们中个?便令重新推举,呈上来名单却没有丝毫改变。
事情到这里就算僵住,但万历还是对胜利充满希望,因为他手中还有中旨——所谓中旨,就是皇帝不经过内阁讨论推举,直接下令任免人员或是颁布法令,可谓是条捷径。但奇怪是,般情况下,皇帝很少使用中旨提拔大臣,而其中原因可谓让人大跌眼镜——皇帝倒是愿意给,大臣却坚决不要。
表面上看,这是*员们操守太高,不愿意走这种终南捷径,而是要扎根群众,获得广泛支持才肯上任。但实际上,谁不想走捷径谁是孙子,可文官集团不成文规矩——其中之就是升官只能靠同僚拥护,靠皇帝下旨人,会遭到百官唾弃。
这规矩可以说与沈默无关,而是在空前君主专制压迫下,成长壮大起来文官集团,形成种集体自保护。只有用这种方式,将皇帝排除在*员任命之外,才能保持臣权相对独立性,使所有人命运,不至于悬于皇帝念之间。
但皇帝不相信,所有人都这样自觉,他认为人都是贪婪而自私,尤其是那些长期靠边站,满腹怨气家伙。在大臣中找圈,他选定张居正同乡李幼滋,这位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已经在侍郎位上十几年难有寸进。在皇帝看来,肯定难以抗拒这天上掉下大印。于是直接用中旨委任李幼滋为天官,谁知李幼滋面对汹汹舆论,压根不敢接旨。他在奏疏中言道;‘廷推乃祖宗成例,贤士众望所归。今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