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会有这种罕见趋势,是因为琼林学派在塑造实心学时,并没有持文人常有门户之见,而是积极博采众家之长。因为出现最晚,它几乎吸取各家所长,来完善自身学说。它将实学思想融入到心学中,形成门‘实心并重’之学。它向泰州学派学习,用人自然本质,去修正王学‘良知’,主张良知主要内涵是个体人格平等、尊严和独立,充分肯定个人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
类似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是道’,实心学提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圣贤,只要能在自己范畴做到极致,即可成圣。诸如仓颉造字、伏羲演卦象、神农尝百草,有巢氏发明房屋,乃至蔡伦发明纸张,都使他们名垂千古,为世人称颂,这都是圣贤。
实心学又不是味迎合,使自己变成四不像,而是大胆创新,修正‘析气与理为二’儒家世界观,主张‘盈天地皆气’。即气这物质实体才是宇宙万物本原,而且它变动不停,时刻流动。所谓理,乃是万物阖辟升降、阴阳动静秩序,是气之流行条理,理不能离气以为理。人类依据心这主体,格物穷理,就会自然发现世界真实存在,揭示出世界本源。
所以它认为世界是可认识,万物运行有其内在规律,而发现其规律,就是格物,格物便可致知。这似乎是在走程朱老路,但理学格物,是类似于禅宗顿悟式,所谓‘今日格物,明日又格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其圣贤之路,虽有起点,却似乎永远看不到终点。更可悲是,走在这条路上人,要顿悟成圣,要彻底失败,皓首穷经,白做无用之功。
而实心学格物却是渐进似。认为圣贤也不是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后天主动学习,由小及大,多年积累,才量变产生质变,掌握‘大道’,成为圣贤。这样好处是,就算最终不能成为圣人,也可成为完人、贤人,取得大成就,获得大满足。
同时,实心学对如何格物提出明确指导。格物究理,就是要发现隐藏在们直观可见世界背后抽象真理。因此不能脱离现实纯思维空想,而是必须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最终得出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本质及运动规律。这种本质和规律,就是们苦求真理。
至于‘逻辑’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苏州通译局翻译《逻辑学》书,已经问世二十多年,而且也可以溯源到先秦时代墨子。它可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