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奇货异宝,满积京城;粮食、牛马交易最为兴盛;此外,还有书店。东汉时期,丝绸之路起点东移到洛阳,来到洛阳
外国商人也很多。
洛阳学术文化也空前兴盛。z.府设有东观、平乐观、兰台和石室等藏书馆和研究机构,白虎观是当时辩论经学
主要讲坛。太学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余人。许多文人学士终身居住在这里。许多不朽著作,如班固
《汉书》(
国第
部断代史著作)、许慎
《说文解字》(
国第
部字书),都在这里问世。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此创造
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这里还建立
国较早
天文观察台灵台。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在洛阳尽烧宫室,洛阳毁于旦。三国魏时又在洛阳修建
昭阳殿、太极殿和总章观等宫殿,于芳林园开挖陂池,以满足统治者生活
需要。但就整个洛阳城而言,仍是人烟萧条。西晋时洛阳人口较多,工商业呈现出
派繁荣景象。全城有金、马、羊三大市场,每天在规定
时间通过击鼓通知开市闭市。贵族生活奢糜,有不少华丽
建筑物。但西晋只维持
四五十年,西晋末年洛阳又化为
堆瓦砾灰烬。
北魏统北方以后,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将都城自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并在汉魏洛阳故城
基础上重建城市。城内外
宫殿园囿建筑较魏晋时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佛教建筑。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在洛阳广建佛寺,佛寺最多时达1367所,而且建筑雄伟,结构精丽。著名
龙门石窟(在今洛阳市南)便是北魏时开始营建
。居民区称为“里”,全城共有220里。其中,通商、达货、调音、乐律、延酤〔gu估〕、治觞〔shang伤〕、慈孝、奉终等里
居民分别以经商、演奏音乐、酿酒、卖棺材等业为生,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里则用来安置内迁
边疆移民。北魏灭亡后,因战争破坏,洛阳再度成为废墟。
隋唐时,洛阳开始它最辉煌壮丽
页。公元604年隋炀帝即位后,改洛阳为东京,在汉魏旧城西18里重筑新城,并将全国数万家富商大贾迁到洛阳。新城跨洛水两岸,大约周长55里,呈南宽北窄
不规则长方形,由宫城、皇城、东城、含嘉城和圆壁城、外郭城等组成。宫城、皇城都在城西北角地势较高
地方,宫城在北,皇城在南。宫城
中央各殿和皇城正中门都对着伊阙山,全城以此为中轴线,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居高临下,也便于防卫。城西又有西苑,周200里,苑内广布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