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这年会试,主考是大学士穆彰阿,副主考是朱士彦、吴文镕、廖鸿荃。考题《四书》首题“言必信,行必果”,次题“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三题“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诗题赋得“泉细寒声生夜壑”。
(25)徐凌霄、徐士:《曾胡谈荟》,《国闻周报》第6卷,第27期。
(26)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第5页。
(27)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梁启超辑曾国藩嘉言钞》上,岳麓书社,2007年,第368页。
(28)《清史稿》卷〇八,《选举志》三。
年,第568页。
(15)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故宫出版社,2014年,第33页。
(16)《李肖聃集》,岳麓书社,2008年,第568页。
(17)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第3页。
(18)《曾国藩全集·家书》2,岳麓书社,2011年,第488页。
(29)朱克敬:《瞑庵二识》卷二,见《大观》正编,第六册,第3463页。
(30)《清史稿》卷〇八,《选举志》三。
(31)朱克敬:《瞑庵二识》卷二,见《大观》正编,第六册,第3463页。
(32)曾国藩中进士名次不高,是三甲第42名,按当时惯例,
甲进士“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听起来不太好听,似乎对进士这个称呼承认得有些勉强。所以有
本书,叫《儒林琐记》,说什
曾国藩
下属和幕客后来曾以这个三甲出身,以对联“代如夫人洗脚,赐同进士出身”讽刺他。还说当初曾国藩看到这个名次,“大恚,即日买车欲归”。经朋友苦苦劝说,才参加
朝考,但“终以不登二甲为恨”。应该说,这个传说是不靠谱
。因为进士分三甲,第
甲就是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第三甲各有100多人。
们以清光绪癸卯科为
(19)《曾国藩全集·日记》1,岳麓书社,2011年,第431页。
(20)《曾国藩全集·日记》4,岳麓书社,2011年,第234页。
(21)《曾国藩全集·家书》2,岳麓书社,2011年,第301页。
(22)同上。
(23)曾麟书说:“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本身笨,所以教你们这些笨儿子,
倒也不感觉烦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