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问题来,曾国藩找来湖南全省
能工巧匠,居然没有
个人知道怎
造战船。
曾国藩开始想造木排御敌。他异想天开地认为:“盖船高而排低,枪炮利于仰攻,不利俯放。又大船笨重不能行,小船晃动不能战。排虽轻,免于笨,尤免于晃。”(30)然而事实证明这不过是纸上谈兵,造好木排经试验,发现木排顺流尚可,逆
难是第五条:无制度保障。
文人练兵,这在大清史上是头遭儿。湘军从出生这
天起,在旧体制内就没有安身之处。它就像
个私生子
样,不但被八旗绿营排斥,甚至也不被大清朝廷和官僚体系所接纳。它
最大敌人,不是太平军,而是旧体制。这种体制上
矛盾,最突出
表现就是没有军饷来源。
湘军和正规军最大不同是“不食于官”。不必国家拨给经费,而是像团练那样钱粮自行筹措。这是湘军唯
像团练
地方。
按理说,皇帝交给曾国藩任务是练兵,军费自然应该由国家供给。问题是,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用来供给绿营军饷尚且不足,不可能为他专拨经费。湖南省*员既与他关系紧张,自然也不可能为他慷慨解囊。毕竟,练兵这个任务是曾国藩自找多事,并非国家或者湖南省z.府
计划。曾国藩身为不伦不类
“帮办大臣”,没有财政权和税收权,根本不可能开辟固定饷源。
然而对于支建设中
军队来说,钱太重要
。钱就是空气,钱就是生命,钱就是润滑剂。没有钱,大至招兵买马,采购武器,小至办公经费,日常吃喝拉撒,哪
步也推不动。曾国藩说“筹饷更难于督兵”,“大抵军政、吏治,非财用充足,竟无下手之处”(29)。
可以说,如果没有长沙之辱刺激,曾国藩不可能克服这五难,开创湘军。长沙之辱如同
根针扎在心里,让他时刻难以自安,终于苦苦支撑,惨淡经营,斩关夺隘,排除万难。
没有办公场所,他就借住在户祠堂里。
没有名位,他只好照旧用长沙时用过“湖南审案局”五个字来接送公文。
没有经验,曾国藩就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曾国藩不断失败,不断犯错。们不谈陆军,先来看看曾国藩是如何创建水师
。
曾国藩到衡阳后不久,朋友郭嵩焘就建议说,要彻底打败太平军,就必须占据长江之险,控制运输这条生命线。而要占据长江,就必须先有水师。曾国藩听感觉非常有道理,立刻采纳建议,决定建立水师。咸丰三年(1853)十月,曾国藩在衡州设厂建造战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