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之所以最终成功,主要是以前咸丰皇帝和现在皇太后领导得好。宫中虽然俭省,但是军费并不顾惜。平时不轻易赏人,但对功臣经常破格。自己虽然很有本领,但是能尊重前方将士意见。
推功于领导,这是政治惯例,同时称颂领导“不惜破格以奖有功”,显然就是为自己和部下请功意思。唐浩明评价说:“正是在客观叙述和理智分析中,时时处处、字里行间全是在为湘军为吉字营评功摆好。”“然而,这切都包裹在种平淡质朴氛围中,既不见大功告成后扬扬自得气焰,也不见报捷文章常有华丽夸饰辞藻,与领衔者贯低调收敛处世作风浑然致。”(19)
曾国藩兄弟满心以为,立下如此天字第号大功,朝廷会立加颁赏。不料六月二十六日,就是还没有收到曾国藩详细汇报之前,朝廷先发下谕旨,曾国荃等来不是表扬,而是严厉指责。
上谕说:“该逆死党尚有万余,曾国荃于攻克外城时,即应鼓作气,将伪城尽力攻拔,生擒首逆。乃因大势粗定,遽回老营,恐将士等贪取财物,因而懈弛万。……倘曾国荃骤胜而骄,令垂成之功或有中变,致稽时日,必惟曾国荃是问。”(20)
通篇没有句表扬,而是严厉批评曾国荃不应在攻破外城之后就马上返回老营。曾国荃原奏说“见攻克省城大势已定,遂赶回老营,将大略情形面具报”,朝廷意思说南京城外城之中,还有内城,他应该鼓作气,将全城攻下,生擒太平天国首领,然后再上奏不迟。先头部队刚刚冲进城里,你不忙着指挥战斗,忙着回营写奏折干什!为什这急着表功?
这道上谕,语气非常不客气,提醒曾国荃不要“骤胜而骄”,字里行间显露出对曾国荃厌恶,简直是记闷棍,打得曾国荃晕头转向。
这还不算完。
七月十日,朝廷又给曾国藩发下道廷寄,追问天京财富下落。上谕说南京城下之前,人人都说城中财富如山,现在怎没听你们兄弟提起?如果金陵真有巨款,自然应该交给国家,作为军饷赈灾之用。但是,这道上谕重点还不在这里,而是其中借题发挥几句话:“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21)
这是旁敲侧击,训斥曾国荃,而且语气相当不善,意思是说,曾国藩是儒臣出身,修养有素,朝廷是能放心。而曾国荃则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