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大量西方先进武器,并向西人学习西洋近代军队操练方法和作战技术,淮军在短时期内,“尽改旧制,更仿夷军”,战斗力在曾国藩麾下诸部中跃居第。
李鸿章在上海依照曾国藩指示取得成功,曾国藩则通过李鸿章表现更加认识到李鸿章才华。应该说,李鸿章表现远比他期待还要出色。曾国藩甚至对友人感慨,自己才能远不如李鸿章:“少荃东下之初,仅令赴援沪城,意谓尽此兵力,或可保全海滨隅,厥后拓地日广,卒将省垣克复,本非始愿所可及,亦愧谋略之不如。”(63)
李鸿章才华是让曾国藩决定日后把班交给他重要基础。但是对于位接班人来说,仅有才华是不够,更重要是有“德”。
曾国藩生爱传帮带,提拔下属不遗余力,这也很容易造成种难堪局面:过去部下旦独当面,必然在饷源分配、兵力调拨等方面与曾国藩产生种种利益冲突。曾国藩和左宗棠、沈葆桢等人冲突,都是在权位相侔之后开始。这虽然是体制导致必然,但如何处理这种冲突,可以看出每个人心性品格上不同。
李鸿章独当面之后,曾李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样矛盾。比如黄翼升原属湘军水师系统,由曾国藩派遣配合淮军作战,李鸿章对他十分看重。同治二年(1863)五月,曾国藩因大局需要,调黄翼升由扬入淮,攻打周家口。李鸿章却因为此时正处于进攻苏州紧要关头,拒不同意。曾国藩十三次与他来往函商,均为李鸿章所拒绝。曾国藩忍无可忍,以“参办”为威胁,“昌岐此次再不应调,实不能不参办”。(64)李鸿章仍不为所动,不放黄翼升走。
如果说忘恩负义,此时李鸿章似乎算得上榜上有名。但是与沈葆桢、左宗棠不同是,李鸿章意见虽坚,绝大多数时候表面上却总是“吾师”不离口,反复摆困难,讲形势,低声下气,面顶撞着曾国藩,面却又说什“吾师海量盛德,求勿以此纤芥,致伤天和”。这高帽子戴,让曾国藩没有脾气,只好高姿态地放他马。李鸿章情商,实在高出沈、左十倍以上。
更主要是李鸿章在关键时刻,也能做出重大牺牲。比如曾李军饷之争。
曾国藩派李鸿章到上海,最主要目就是获得上海丰厚饷源。因此李鸿章刚刚抵沪,曾国藩就提出:“上海所出之饷,先尽沪军,其次则解济镇江,又次乃及敝处。”(65)然而李鸿章为发展自己势力,供给曾国藩军饷远比预期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