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清z.府却不给曾国藩足够时间。这个决定,是慈禧做
线,在这三条河河岸增筑木栅,挖土筑墙,择要分兵驻守,以压缩和限制捻军流动作战范围,把捻军驱逐到角落里加以歼除。这是曾国藩贯“以静制动”战备原则新发展,目仍是争取战场上主动权。(80)
曾国藩河防之策方向上是正确,但是实施这个策略需要花很长时间,地方也不配合。主要原因是河南官绅反对设防贾鲁河、沙河,认为这是将捻军驱往豫西,是“以豫为壑”。河南方面出工不出力,堤墙再倒塌,再三修补,勉强建成,质量又不过关。
1866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十六日),河防堤墙建成约莫个月光景,捻军大部队在河南省城开封以南十数里之地,“潮涌而至,抚标三营所守堤墙,当被冲破”(81),轻易突破建得不坚固贾鲁河墙,向东奔驰而去,闯至豫东、山东,纵横驰骋,破坏严重。
河防崩溃,曾国藩当然非常忧灼。不过,对这情况,曾国藩早有预料。早在建设河防之初,曾国藩就说过:“假如初次办不成,或办成之后,处疏防,贼仍窜过沙河以北,开、归、陈、徐之民必怨其不能屏蔽,中外必讥其既不能战,又不能防。”(82)预想到这策略旦受挫,可能会招来政治上攻击。
事实正是如此,朝野舆论物议纷起,曾国藩政敌们以此为借口,对他大加攻击。指责曾国藩靡饷两年(实际是年五个月),捻势益张。年多时间内他受御史参劾五次。清廷对他也失去耐心,年之内,廷寄责备七次。同治五年(1866)八月二十六日,他在日记中说:
接奉廷寄,有御史参劾之章,为不怿者久之。(83)
曾国藩在朝廷和捻军双重压力下,身体每况愈下(84),以至“病盗汗舌蹇之症”加剧。他感觉自己个人不能支撑,遂决定调学生李鸿章前来做自己助手。他奏请朝廷饬李鸿章驻扎徐州,负责东路,他自己则主控大局,仍然驻扎周家口,以当中路。(85)
然而他没想到,朝廷竟然因此脑筋急转弯,计划让李鸿章来取代他。不久之后,曾国藩接到寄谕,令曾国藩在营调理月,病愈后进京陛见次,钦差大臣关防暂由李鸿章署理。
这实际上是让曾国藩把兵权交给李鸿章。这颇出曾国藩意料。
如前所述,河防大方向是对,虽然初次遭到失败,但只是具体地段上防守不力所致,并不是防河之策本身错误造成。他需要只是时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