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奥秘,苟非遍览久习,则本源无由洞彻,而曲折无以自明。古人谓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又曰百闻不如见,比物此志也。况诚得其法,归而触类引伸,视今日所为,孜孜以求者,不更扩充于无穷耶?(48)
就是说,现在中国要想效法他们,精通他们技术,此时风气已开,似应尽快挑选聪颖子弟到外国学习,亲身实践研究,以符合皇上图谋自强圣意。
查美国与国新立和约第七条里写道,中国人可以到美国留学,学习各科文化技艺。
有人说天津、上海、福州等地方,已经设机构仿造轮船、枪炮、军火,京城设立同文馆,挑选满汉子弟,聘请西方人教授,另外,上海也开广方言馆,挑选文科学生学习,似乎中国人不需要再远涉重洋。他们不知道这些只是振奋自强基础;而派学生远赴外国学习,才能取得远大发展。西方人学问崇尚实用,无论知识分子、工人,还是士兵,无不进入学校学习,共同学习原理,熟悉机械,亲身实践,各自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师生传授,在日积月累中取得进展。中国人想下子把他们技术都掌握,想要获得他们秘密,是不可能。因为这些东西里蕴藏道理奥妙,如果不是多次观察、经常使用,则其原理没法知晓。古人说学齐国方言人,必须把他放到齐国。又说“百闻不如见”。真要学到西方人方法,回来后触类旁通,以后更能无穷扩展开去,也许有超过西方天。
这篇奏折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西方文化认识。事实上,虽然他是理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坚强信心,但是他心态直是开放。
曾国藩等拟订计划,是选择十三四岁到二十岁,并曾经读过数年中国书少年,到美国学习。计划在四年内每年派三十名幼童,四年共百二十人。幼童到美国后,先学习中小学基础课程,待达到相当程度后,再入大学,其中部分优秀,可入“军政、船政两院”学习,即入陆军、海军学校。学习十五年左右,回国时候,恰好三十岁上下,可以报效国家。
这个建议被朝廷采纳。1872年8月11日,第批三十名幼童,从上海登上美国远洋轮船,远赴美国留学。如此大规模派人到国外留学,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次。这天,距曾国藩去世正好五个月,这是曾国藩临终之前为国家办最后件大事。
3.虽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
晚年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已经失明,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