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热河避暑,大臣们进贡,称“木兰贡”;大臣们进京觐见皇帝,所献贡品称“陛见贡”;皇帝提拔加恩,所献贡品,称“谢恩贡”……有时,皇帝想要某种东西,又实在没有借口,就干脆称“传办贡”。
所以,乾隆四十年(1776年)这次东巡所收贡品,应该归为“迎銮贡”。不过,即使是“迎銮贡”,也应该仅限于所经过地方
*员。而这
次,远在湖广、四川、广东
巡抚*员们也都放下工作,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进献大批财物,从体制上讲可以说并无先例,也毫无道理。这
事件唯
可以说明
,就是皇帝对贡品
需索已经达到
失态
程度。
随着老皇帝越来越失态,越来越多封疆大吏把其他政务推到
边,集中精力为皇帝购买制造奢侈品。越到后期,*员们进贡
次数越多,物品越丰。档案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这
年,长芦盐政徵瑞进贡十五次,闽浙总督伍拉纳进贡十
次,福建巡抚浦霖进贡九次。其中伍拉纳十
次进贡日期分别是:三月初八、三月十
日,三月二十四日、四月十九日、六月初七、七月十九日、八月十
日、十二月初七、十二月二十
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十二月二十九日,几乎无月不贡,成为中国进贡史上
奇观。
而到皇帝
生日,进贡浪潮更是席卷全国。每到此时,整个帝国变成
大小*员们呈献贡品
万国博览会。据朝鲜使臣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十大寿时,他在中国
路所见
进贡景象实在令人咋舌:北京附近,各地进贡
大车据不完全统计多达三万辆。除大车外,那些珍贵怕碎
贡品以人担、驼负、轿驾,更是多不胜数。“其杠而担者,物之尤精软云”。“每车引马骡六七头,轿或者联杠驾四骡,上插小黄旗,皆书进贡字”。为
抢运贡品,车辆互相争道,“簧火相望,铃铎动地,鞭声震野”。好不气派。(朴趾源《万国进贡记》)
很多人都说,进贡之风兴起,是打开乾隆朝政治腐败大门
钥匙。
皇帝过度收受贡品,本身就是种严重腐败行为。
官场上,送点小礼物,是人之常情。如果礼品价值过限,就是腐败。同样,按定制收受贡品,自是帝王维持正常生活必须,但像晚年乾隆这样毫无节制地收受礼物,当然就是犯罪
。
皇帝理论是,送给皇帝
礼物是由*员们“自行制办”,也就是自掏腰包,目
是“联上下之情”。既不会增加百姓负担,又沟通
君臣间
私人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