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不曲从所请。况尔国正僻处重洋,输诚纳贡,朕之赐予优嘉倍于他国。今尔使臣所恳各条,不但于天朝法制攸关,即为尔国代谋,亦俱无益难行之事。兹再明白晓谕尔国王,当仰体朕心,永远遵奉共享太平之福。若经此次详谕后,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该处文武必不肯令其停留,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其凛遵毋忽。
乾隆这道谕旨,向世界宣告通过和平方式打开中国大门不可能。
乾隆不知道,他错过世界留给中国最后个机会。
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中国对外部世界直是怀抱着相当兴趣。汉武帝多次派人外出探险,与欧洲遥通声息。唐代开始,中国对外贸易已经相当繁荣,“自伊吾以西,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员不绝”。各色人种商人聚集长安,直是大唐开放气派个标志性证明。两宋海外贸易更为繁荣,数代皇帝对外贸都十分重视。北宋神宗曾说:“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焉。”因而他要求臣下“创法讲求”,以“岁获厚利”。南宋偏居东南隅,对海外贸易依赖性更强。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错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南宋外贸收入在国家财政中占据相当大比重。大元王朝开放直接导致《马可·波罗游记》诞生。马可·波罗记载当时刺桐港(泉州)繁荣盛况:
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这里胡椒出口量非常大,但其中运往亚历山大港以供应西方各地所需数量却不到百分之。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盛况令人难以想象。虽然贸易关税和运费加在起占到货物价值半以上,但剩余半仍有很大利润。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使人类社会出现前所未有大变局。从16世纪起,西方国家以葡萄牙为先锋跨越重重大洋终于来到神往已久东方海面。它们在东南亚及中国大陆东南海域岛屿建立贸易据点,展开激烈贸易霸权争夺。全球化过程从此开始,任何国家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而恰恰从此时开始,中国开始转向闭关锁国。
当西方人出现在东方海面之际,中国恰逢改朝换代。在农民出身明太祖朱元璋看来,海外贸易除进口些用不着奢侈品,以及带来危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