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势力外,不能给国家带来任何好处。所以他下诏厉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不仅海外贸易,连近海内贸都在禁止之列。虽然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但是其目仅仅是招徕朝贡国以及追踪建文帝。明成祖去世后,这种赔本买卖很快停止。虽然明朝中后期部分开放海禁,允许小规模海外贸易,但仍然禁令重重。嘉靖年间,明世宗规定:“不许制造双桅以上大船,并将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明初郑和宝船有9桅之多,船吨位也大至1500吨左右,而双桅船载重量则只能在500石以下。这禁令影响持续300余年,直到1820年,中国驶往东南亚海船仍限制在两桅。
清朝建立后,由于台湾郑氏势力存在,度宣布禁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清朝收复台湾,同年十月,开放海禁。这是中国赶上世界最后个机会。从内外条件来讲,中国都处于有利地位。从内在条件看,康乾时代,中国制造业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绸缎、生丝、瓷器、茶叶等独步世界商品不仅销往南洋、日本、中亚等传统国家地区,而且远销俄国和欧美。直到乾隆辞世18世纪末,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所占份额仍超过整个欧洲5个百分点,大约相当英国8倍,俄国6倍,日本9倍。中国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1/3,比今天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还要高。贡德·弗兰克说:“作为中央之国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白银资本》)当时中国海外贸易,无论对东洋还是南洋,都是大量出超,处在非常有利地位。
从外部环境看,17世纪后半期,葡萄牙和西班牙海上霸权已经衰落,后起荷兰也进入衰落过程中。英国还未走出g,m后内政困扰,其向东亚大规模扩张是18世纪中期以后事情。从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前半期,可以说是东南亚海上力量空白期。甚至从马戛尔尼使华到英国有能力直接攻击中国,还有几十年时间。如果乾隆能通过马戛尔尼访华敏锐地感觉到迫在眉睫威胁,并抓住这最后时机积极经略海上,加强中外海上交流,并非没有可能获得大量最新西方军事及科技成果,迅速赶上世界水平。(《16世纪至19世纪鸦片战争前中国海外贸易政策述评》)
可惜,这仅仅是个假设。中国文化并没有提供这个可能。中国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