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服装店、食品店和家具店很多,陈列布置得相当讲究……整个城市充满活泼生动气氛。为生存需要,人人都必须做工。事实上人人都在劳动,无人过着寄生生活。们看到男人们忙碌地走在街上,女人们在商店里购货。”(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群金发碧眼怪物出现在东方小城街头,们可以想见其轰动程度。“无数好奇群众争先恐后地把们包围起来……们最后走到个庙宇里去躲避群众。”巴罗描写总是更生动:“人人都想把头伸到轿窗前来满足下好奇心,咧着嘴笑嘻嘻地喊声:红毛!”(约翰·巴罗《看乾隆盛世》)这些睁大眼睛好奇地盯着英国人定海百姓哪里能想到40多年后将要来临灾难。
个普普通通小小县城已经令英国人对中国商业高度繁荣和中国人在人口压力下紧张生活有所解,后来中国其他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北京给他们印象当然更为深刻。
在浙江海岸稍作停留后,使团船只继续北上,抵达大沽口。在这里,他们换乘吃水浅中国小船,沿白河前往北京。
来到北京,英国人马上被迎面而来商业气息拍个跟头。副使斯当东说:“(北京东郊)铺石街道上挤满人。商店,作坊和顾客之多,处处表示出兴盛繁荣气象。”“街道上房子绝大部分是商店,外面油漆装潢近似通州府商店,但要大得多……商店门外挂着角灯、纱灯、丝灯或者纸灯,极精巧之能事。商店内外充满各种货物。”(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巴罗记载则更加详细生动:
穿过城门走上那种大路之后,们眼前马上就展现种非常奇特景象。大路两旁各是溜屋宇,全为商铺和货栈,门前展示着各自独特货物。商铺前般都竖着大木柱。柱顶高过屋檐,柱身刻着镏金大字,标明所售货物以及店主诚信名声。
……流动匠作如补锅匠、剃头匠、鞋匠和铁匠,卖茶、水果、米饭和其他吃食摊贩,以及商铺门前展示货物,把条宽阔大路挤得只剩中央线。
……切都在移动。大路两侧也塞满巨大人流。或买或卖,或以货易货,各取所需。众声喧哗,既有小贩吆喝,也有其他争吵……捧货筐小贩、演杂技、变戏法、算命、走方郎中和江湖医生、说相声和卖唱,挤成堆。(约翰·巴罗《看乾隆盛世》)
中国人是有着商业天才民族,自古以来直如此。虽然英国是商业大国,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