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在云南插队。当地气候炎热,出产各种热带水果,就是没有椰子。整个云南都不长椰子。根据野史记载,这其中有个缘故。据说,在三国以前,云南到处都是椰子,树下住着幸福少数民族。众所周知,椰子有很多用处,椰蓉可以当饭吃,椰子油也可食用。椰子树叶里纤维可以织粗糙衣裙,椰子树干是木材。这种树木可以满足人大部分需要,当地人也就不事农耕,过着悠闲生活。忽日,诸葛亮南征来到此地,他要教化当地人,让他们遵从们生活方式:干们活,穿们衣服,服从们制度。这件事起初不大成功,当地人没看出们生活方式有什优越之处。首先,秋收春种,活得很累,起码比摘椰子要累;其次,汉族人衣着在当地也不适用。就以诸葛先生为例,那身道袍料子虽好,穿在身上除捂汗和捂痱子,捂不出别来;至于那顶道冠,既不遮阳,也不挡雨,只能招马蜂进去做窝。当地天热,摘两片椰树叶把羞处遮遮就可以。至于汉朝政治制度,对当地少数民族来说,未免太过烦琐。诸葛先生磨破嘴皮子,言必称孔孟,但也没人听。他不觉得自己道理不对,却把账算在椰子树身上:下道命令,夜之间就把云南椰树砍个精光,免得这些蛮夷之人听不进圣贤道理。没这些树,他说话就有人听——对此,解释是,诸葛亮他老人家南征,可不是个人去,还带好多兵,砍树用刀斧也可以用来砍人,砍树这件事说明他手下人手够用,刀斧也够用。当地人明白这个意思,就怕诸葛先生。这种看法你尽可以不同意——知道你会说,诸葛亮乃古之贤人,不会这样赤裸裸地用武力威胁别人;所以,也不想坚持这种观点。
对于此事,野史上是这解释:蛮夷之人,有些稀奇之物,就此轻狂,胆敢藐视天朝大邦;没这些珍稀之物,他们就老实。这就是说,云南人当时犯有轻狂毛病,这是种道德缺陷。诸葛先生砍树,是为纠正这种毛病,是为他们好。总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太过惊世骇俗。人家有几样好东西,活得好点,心情也好点,这就是轻狂;非得把这些好东西毁,让人家心情沉痛,这就是不轻狂——以为这是野史作者意见,诸葛先生不是这样人。
野史是不能当真,但云南现在确实没有椰子,而过去是有。所以这些椰树可能是诸葛亮砍。假如这不是耍野蛮,就该有种道义上解释。觉得诸葛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