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维尔哈伦(ЁmileVerhaeren,1855—1916),比利时著名法语诗人,最初是象征派诗人,后逐渐注意广泛社会问题。
[20]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奥地利著名诗人,诗风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影响,“咏物诗”《豹》脍炙人口,千古传颂。
[21]《马塞琳娜·德博尔德-瓦
是《乔治·腓特烈·亨德尔复活。1741年8月21日》,这篇历史特写已在年前发表于1935年4月21日《新自由报》。
[11]安东·基彭贝格(AntonKippenberg,1874—1950)。
[12]《德国书业行情报》(BersenblattfilrdendeutschenBuchhandel)。
[13]克劳斯·曼(KlausMann,1906—1949),德国作家,著名作家托马斯·曼儿子。1933年流亡国外。作品有《梅菲斯托》(Mephisto,1936)、《转折点》(DerWendepunkt,1942)
[14]《荟萃》(DieSommiung)。
[15]《鹿特丹伊拉斯谟——胜利与悲剧》(TriumphundTragikdesETOS-musvonRotterdam),茨威格著,莱比锡,岛屿出版社,1934年出版。
[16]赫伯特·赖希纳出版社(HeihertRrichnerVeriag,维也纳,莱比锡,苏黎世)。
[17]《万花筒》(Kaleidoskop)。
1937年6月21日,斯蒂芬·茨威格在给他朋友费利克斯·布劳恩[18]信中写道:“……把30年来失散文稿——如对维尔哈伦[19]回忆、关于里尔克[20]演讲、人物传记《马塞琳娜·德博尔德-瓦尔莫》[21]等编成文选送到赖希纳出版社。除此以外,还为《人类群星闪耀时》写几篇新历史特写。情况原本就是这样:在心情抑郁时候,创作总是最多。”1941年8月,茨威格迁居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附近彼得罗波利斯小镇,1942年2月23日,斯蒂芬·茨威格和他第二位妻子夏洛蒂·阿尔特曼起自尽后,人们在他遗稿中找到在上述这封信中提到几篇新历史特写。
[18]费利克斯·布劳恩(FelixBmrni),艺术史家,茨威格好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