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长眠者发声”:
瓦西里·格罗斯曼生平与作品
[英]罗伯特·钱德勒著
李广平译
1905年12月12日,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格罗斯曼出生于乌克兰别尔基切夫市(Berdichev),当时那是欧洲最大
犹太人聚居地之
。他父母都是犹太人,起初给儿子起名叫约瑟夫(Iosif),但是这个名字
看就是犹太名,于是就改为俄语里对应
名字,叫瓦西里(Vasily);他们家境殷实,早已融入当地社会。瓦西里年幼
时候,父母好像就已经离异
,他由母亲抚养长大,还有
位有钱
舅舅出钱帮助他们。1910年到1912年,瓦西里和母亲住在瑞士,很可能是在日内瓦。他母亲名叫叶卡捷琳娜·萨韦列夫娜(YekaterinaSavelievna),后来做
法语教师,所以瓦西里
辈子法语都非常出色。1914年到1919年,他在基辅上中学,1924年到1929年,在莫斯科国立大学上学,化学专业。[1]入学不久他就意识到,文学才是自己真正
宿命。但是他对自然科学从未失去兴趣;《生活与命运》
中心人物维克托·施特鲁姆是
个核物理学家,这并非没有缘由,而施特鲁姆在很多方面都是作者
自画像。大学毕业后,格罗斯曼搬到
顿巴斯(Donbass),那是个工业区,他先是在
个矿区当安全检查员,后来又在
所医学院校当化学老师。1932年他得以回到莫斯科,1934年发表
短篇小说《在别尔基切夫市》,得到马克西姆·高尔基、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艾萨克·巴别尔[2]等不同作家
赞誉。那
年,他还出版
部长篇小说《格留考夫》[3],写
是顿巴斯矿工
生活。1937年,他加入
声望极高
苏联作家协会,长篇小说《斯捷潘·柯尔丘根》(1937年至1940年发表)获得斯大林奖提名。
文学批评界常把格罗斯曼人生分为两部分。例如,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Todorov)就认为,“功成名就
苏联大作家,彻底脱胎换骨
仅格罗斯曼
人,至少他是洗心革面最显著
。身为奴隶
他死
,
个自由人诞生
”。[4]这话说得可谓掷地有声。但是,若把他前后绝对区分开来,说他三四十年代是
个“从命”
作家,五十年代摇身
变,成
个“持不同政见者”,还写出
《生活与命运》和《
切都在流动》,那可就错
。《格留考夫》今天读起来也许会显得沉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