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这口铜钟已经不仅象征着君主最高权威,还象征着这种最高权威所依赖报复性力量。
在乌格利奇铜钟被放逐之后几个世纪里,托博尔斯克在西伯利亚流放制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现在,通过该城老城区日益倾颓木构房屋和新古典主义建筑,人们依旧能够看到流放制度痕迹。托博尔斯克中心广场坐落在片高地上,高地往下50米,是浑浊额尔齐斯河和向南延伸下城区。这个广场俯瞰着远处景致:四周乡村和缓缓逆流而上驳船。广场两边各有座大型建筑。其中座就是石质托博尔斯克克里姆林宫,这栋设防综合建筑张扬着帝国z.府权威和辉煌。城堡厚重白墙——其上方高耸着索菲亚大教堂蓝色和金色穹顶——修建人是流放者,即彼得大帝于1709年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场决定性战斗中俘虏瑞典士兵。另座建筑是托博尔斯克中央苦役监狱,它壮观新古典主义外立面占据着广场西缘。这座监狱建于19世纪50年代初,是城中第二座此类建筑,它为已有脆弱拘留所增加许多必要容量。由数百名流放者组成流放队伍会进入这座城镇,穿过广场,走进监狱大门,然后被收押在监狱里;而托博尔斯克流放事务部,即整个流放制度行政中心,将决定他们最终目地。流放者被分成新流放队伍,随后踏上西伯利亚陆路和水道,去往遥远村庄和刑罚定居点。托博尔斯克是通往个大陆规模监狱通道。4
流放制度在西伯利亚殖民历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为安置来到西伯利亚刑罚堡和殖民地*员和军事人员,城镇围绕着这些地方逐渐形成。几乎每个西伯利亚村庄都出现过流放者,他们要正式地定居在西伯利亚各省各个地区,要作为流动工、小偷和乞丐非正式地穿梭在各个村庄。西伯利亚道路上散布着低矮赭色休息站,流放队伍可以在此过夜。中转监狱、城市拘留所、矿山、工业企业和流放定居点,如同z.府权力肌腱,从圣彼得堡向东延伸。1879年伊尔库茨克是座拥有三万居民繁荣城市,当年场大火吞噬中心城区四分之三,只有少数石造建筑在大火后幸存,其中之便是中央监狱。大火后,这座监狱突然醒目地高耸于城市灰烬之上,它作为个重要流放中转站作用也因此凸显出来。5
托博尔斯克中央苦役监狱直充当着个刑罚机构,直到当局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