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必须斟酌轻重,谨慎地选择苻秦史料。这就是为什在代国灭国、什翼犍死亡、什翼犍之子背叛、什翼犍或拓跋珪入秦等重大史事上,研究者至今还处在疑虑重重猜测阶段。如果们把残存零星史料看作诸种历史论述相互竞争结果,那显然参与竞争各方都在强制遗忘压力下耗尽生命。不仅前秦,十六国许多国家,如汉赵、后赵、前燕都曾与拓跋先世有诸多关联,而后秦、西燕、后燕、赫连夏、北凉、北燕等,都与北魏前期重叠共存。这些与拓跋存在定历史重叠政权,要有过敌对关系,要曾经以保护者身份处在更优越地位。他们大多数都有文献档案制度,照说总有很多资料最终落入北魏控制,但这些资料必定有相当部分是不利于北魏历史叙述,可以设想这类记录也会遭到闭口甚至灭口对待。
崔浩并不是个书呆子,编写国史目是表彰北魏政权,他自然不会把明显令北魏统治者蒙羞史料引入国史写作。崔浩卷入修史,始于神䴥二年(429),受太武帝之命参与撰录,在邓渊旧稿基础上编为三十卷《国书》,“以成代之典”,总结太武帝灭赫连夏之前北魏全部历史。那时崔浩政治上地位不高,只是以个普通文人身份参与其事。到太平真君元年(440),太武帝已扫平诸多敌对政权,行将统北方,建立远超父祖功业,有必要把自己非凡成就写入历史,所以下诏命已高居宰辅之位崔浩“综理史务,述成此书”。虽然太武帝叮嘱崔浩“务从实录”,但这次“续成前纪”工作,主要就是歌颂神䴥以来十几年间太武帝辉煌武功,所谓实录、直笔,都是把这部分写好意思。崔浩负责全书“损益褒贬,折中润色”,就是给史稿在政治与文学两个方面进行把关。给崔浩惹下大祸,应该不是《国书》中有关太武帝这部分,而极可能出在十几年前编订那三十卷之内。在有关拓跋早期那部分历史中,以崔浩政治经验之丰富,他也不大可能直接引据敌对政权负面记录,记下那些令拓跋统治者蒙羞政治和军事事件。那,崔浩弥天大罪,应该出自他未曾在意,或以为早就被审查过关些内容,而那部分内容,乃是因袭邓渊《代记》旧文。
田余庆先生在《拓跋史探》中有章《〈代歌〉、〈代记〉和北魏国史》,从史学史角度考察国史之狱与北魏史风污染问题。与此处议题相关者,田先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