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恨是马丁趣味里那个纳博科夫;而无福消受奈保尔,定是他文学里那份“反纳博科夫”倒胃口。所以接下去这些话,倒确可以看成是回应奈爵士如此不开窍质询,但这也是直想做事情,就是搭套审美脚手架,让对纳博科夫牵念能在里面建成个可以居住房子。中文纳博科夫短篇集年初问世,当然是个不坏借口;但本身也有内在需求,就想弄清真正读懂纳博科夫时那种手足无措狂喜是怎回事,同时这些道理也得解释,多年来为何有那多个下午,指证在半梦半醒中间懊丧地合上他。
2
这个集子里有篇,不说别,只看它变迁就很有意思。1936年在柏林,纳博科夫家穷到谷底;当时大收入是朗诵会,布鲁塞尔有人找他去,说想听他“法语新作”。纳博科夫法语虽然够用,其实辈子都没怎拿它写东西,而且他创作向来腹稿和终稿都费工夫,但因为穷,这回只用两三天就写出篇追忆自己法语家庭女教师文字。后来纳博科夫把它重写成个英语短篇在美国杂志发表,又用作第版自传《确凿证据》(ConclusiveEvidence)个章节。虽然自传大部分是在四十年代后期完成,但纳博科夫说1936年写那个故事就落下“基石”,其他所有章节也都想清楚(纳翁谈自己创作不可尽信)。后来这个自传又重写成俄语,叫《彼岸》(OtherShore),又写回英文—《说吧,记忆》(Speak,Memory)是很多人最珍爱本纳博科夫。
至于这个关于法语教师故事,《O小姐》(MademoiselleO),每次出来见人都会改,但开头几段动情思索写作动机,倒始终和1936年布鲁塞尔书友听到没什变化。叙述者说,每次他把自己过往什东西“借”给小说中某个人物,那样东西就会在虚构世界里“憔悴”,渐渐冷却,越来越给那个小说人物占去,不像是自己。“屋宇在记忆里无声崩塌,如同久远默片,曾借给笔下个小男孩法语教师,飞快地暗淡着,淹没在团与无关童年描述中。”所以他要反抗那个作为小说家自己,要孤注掷地把剩余O小姐救回来。
接下来当然不出所料,是纳博科夫大师手笔,刻画出个胖墩墩法语女教师来,从她走下俄国火车,直写到纳博科夫最后去瑞士探望她。但这时候,事情让人毫无防备地变得极其“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